本书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为依据,以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现代汽车售后当中“保养维护”和“故障维修”两大任务为核心,本着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重点介绍了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岗位技能。全书共7 章,内容包括车辆定期保养、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基础、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故障诊断、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汽车底盘系统的故障诊断、汽车电源管理与起动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汽车远程测试与诊断技术。
本书内容全面、体系结构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汽车类各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成人高等教育、行业高级技术培训的教材。
本书根据现代汽车的整体结构特征,采用“模块化”进行编写,着重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力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希望能帮助汽车维修人员找到学习的捷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许多人把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想象得过难,其实不然,只要充满信心,并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就会触类旁通。但现代汽车毕竟是高新技术的结晶,是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因而学习要循序渐进。
模块化学习要从三个问题入手: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问题)”,要求了解和熟悉汽车相关系统及零部件的种类、形状、结构、作用及安装位置,特别是初学者要做到看到就能认识,提到就能想到,想到就能找到;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的问题(即分析问题)”,要求对相关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工作特征,进行全面的、连贯的、系统的掌握,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提高者来说这是一个飞跃,是从“汽车护士”到“汽车医师”的飞跃;第三个问题是“做什么的问题(即解决问题)”,要求能正确使用相关工具、量具、设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对汽车各系统及零部件进行检测诊断、拆卸装配和运行调试。以模块化为基础把汽车各相关系统的零部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台完整的现代汽车,也就是说把一些零件按一定的规律放到该放的位置形成一个模块,汽车是把各模块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装形成的。现代汽车工作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4 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力的传递路线,把从动力源到各运动主体之间的所有零部件按传递关系合理组合起来;第二条线是电的流动路线,电学部分是当前从事汽车维护和修理人员最薄弱的环节,其实只要从电源开始顺着电的流动路线把回路上所有的零部件按先后关系连起来,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第三条线是气的流动路线,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关系到动力性能、经济性能、环保性能、可靠性能等,另外,气的流动路线还涉及气力(气压、真空)的传递,容易被人忽视,造成隐患;第四条线是液体流动路线,在现代汽车上使用的液体主要有清洗液、冷却液、润滑油、制冷剂、制动液、变速器油、燃油、动力转向传动液和减振器液压油等,流动的方式有液力和液压两种,不管是哪种液体流动,只要按其流动路线把所牵涉的零部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成一整体来研究,就不难掌握。如果把这四条线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是一台完好的车。
本书在编写时注重实效,以点带面;同时考虑到读者层次和要求的不同,也为了适应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和职业教育的特点,编写力求做到贴合实际。
本书以现代汽车售后当中“保养维护”和“故障维修”两大任务为核心,本着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重点介绍了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岗位技能。全书共7 章,内容包括车辆定期保养、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基础、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故障诊断、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汽车底盘系统的故障诊断、汽车电源管理与起动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汽车远程测试与诊断技术。
本书内容全面、体系结构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汽车类各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成人高等教育、行业高级技术培训的教材。
本书由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王继宇任主编,雷晓斌、史楠、焦文斌、杜晓伟、文玉芳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1、4 章,由焦文斌编写;第2、3 章,由杜晓伟编写;第5 章,由王继宇、史楠、文玉芳编写;第6 章,由雷晓斌编写;第7 章,由王继宇编写。全书由王继宇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论著、教材和报刊杂志,在此谨致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缺点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今后修订中不断完善。
编 者
王继宇,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高级技师,主要从事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发动机电控、汽车自动变速器原理与检修等教学工作,负责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方案多元化的研究与设计任务。
第1 章 车辆定期保养 1
1.1 车辆定期保养概述 1
1.1.1 车辆定期保养的概念 1
1.1.2 车辆定期保养的目的 1
1.1.3 车辆定期保养内容 2
1.2 发动机系统的检查与保养 2
1.2.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保养 2
1.2.2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保养 4
1.2.3 燃油滤清器的检查与更换 5
1.2.4 空气滤清器的检查与更换 6
1.2.5 点火系统检查与更换 8
1.2.6 发动机辅助皮带的检查与更换 9
1.2.7 发动机正时皮带的检查与更换 10
1.2.8 发动机外观检查 11
1.3 底盘传动系统的检查与保养 12
1.3.1 变速箱的检查与保养 12
1.3.2 差速器的检查与保养 14
1.4 底盘转向系统的检查与保养 16
1.4.1 转向助力油的更换 16
1.4.2 转向系统的泄漏检查 17
1.4.3 转向拉杆与球头的检查 18
1.5 底盘悬架系统与车轮的检查 19
1.5.1 悬架系统的检查 19
1.5.2 车轮的检查 20
1.6 底盘制动系统的检查与保养 22
1.6.1 刹车油的检查与更换 22
1.6.2 刹车片的检查与更换 23
1.6.3 驻车刹车的检查与调整 25
1.7 汽车电气系统的检查与保养 27
1.7.1 空调系统的保养与检查 27
1.7.2 灯光系统的检查 28
1.7.3 雨刮与清洗系统的检查与保养 30
1.7.4 车辆电气功能的检查 33
1.8 车辆保养的后续工作 34
1.8.1 保养提示重设 34
1.8.2 电气功能恢复 35
1.8.3 车门铰链的润滑 36
1.8.4 保养检查清单的填写 36
1.8.5 整理 37
1.9 保养过程中注意事项 37
附录1A 小保养检查清单 38
附录1B 大保养检查清单 39
第2 章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基础 40
2.1 国内外汽车诊断技术的特点与发展 40
2.1.1 国外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特点 40
2.1.2 国内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特点 41
2.1.3 国内外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差异 42
2.1.4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47
2.2 检测与故障诊断基本概念 48
2.2.1 汽车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48
2.2.2 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 49
2.2.3 汽车故障自诊断系统 50
2.3 汽车故障的成因 51
2.3.1 汽车故障生成的外因 51
2.3.2 汽车故障生成的内因(故障机理) 52
2.4 汽车故障的分类及变化规律 53
2.4.1 汽车故障的分类 53
2.4.2 汽车故障的变化规律 54
2.5 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及基本程序 55
2.5.1 汽车故障诊断方法 55
2.5.2 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程序 58
2.5.3 汽车故障诊断的注意事项 64
第3 章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故障诊断 66
3.1 进排气系统机械故障诊断 66
3.1.1 气缸压力测试 66
3.1.2 进气歧管真空度测试 69
3.1.3 气缸泄漏测试 71
3.1.4 进气系统漏气测试 72
3.1.5 排气系统泄漏测试 73
3.1.6 曲轴箱通风系统压力检查 74
诊断策略 75
3.2 润滑系统机械故障诊断 76
3.2.1 机油压力测试 76
3.2.2 机油消耗测试 78
3.2.3 机油消耗高的因素 79
3.2.4 机油含冷却液测试 80
3.3 冷却系统机械故障诊断 81
3.3.1 冷却系统泄漏测试 82
3.3.2 燃烧泄漏测试 83
3.3.3 节温器测试 83
3.4 发动机异响故障诊断 86
3.4.1 发动机异响特性的分析 86
3.4.2 发动机异响诊断与排除 88
3.4.3 发动机主要部位异响的特征及排除 90
3.4.4 曲轴轴承(大瓦)和连杆轴承(小瓦)异响的特征及排除 93
3.4.5 正时齿轮响的特征及排除 95
3.4.6 燃烧异响及空气动力异响 95
第4 章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 98
4.1 电信号的特征、分类与测量 98
4.1.1 电信号的特征与分类 98
4.1.2 波形测量 104
4.1.3 波形记录与回放 106
4.2 示波器的结构与维护 107
4.2.1 示波器主机 107
4.2.2 示波器测试连线 109
4.2.3 示波器的维护 110
4.3 电子信号测量 112
4.3.1 传感器信号测量 112
4.3.2 模块输出波形测量 121
4.3.3 模块通信波形测量 126
4.4 电子点火系统的检测诊断 130
4.4.1 点火波形检测 130
4.4.2 点火正时的检测方法 137
4.4.3 电子点火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分析 141
4.5 电控燃油供给系统的检测与诊断 145
4.5.1 电喷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压力的检测诊断 146
4.5.2 喷油控制信号波形的检测诊断 148
4.5.3 燃油供给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153
第5 章 汽车底盘系统的故障诊断 155
5.1 汽车传动系的故障诊断 155
5.1.1 离合器故障检测与诊断 155
5.1.2 手动变速器检测诊断 162
5.1.3 自动变速器检测与诊断 169
5.1.4 万向传动装置故障检测诊断 179
5.1.5 驱动桥检测诊断 182
诊断策略 185
5.2 汽车行驶、转向系的故障诊断 188
5.2.1 悬架系统的检测与诊断 188
5.2.2 车轮动平衡的检测与调整 190
5.2.3 轮胎异常磨损的故障诊断 191
5.2.4 四轮定位的检测与调整 193
5.2.5 转向不稳故障诊断 199
5.2.6 转向沉重故障诊断 201
5.2.7 转向轮摆振故障诊断 203
5.2.8 行驶跑偏故障 205
5.2.9 单边转向不足故障诊断 208
5.2.10 转向时异响故障诊断 208
5.2.11 电动助力转向的检测与诊断 210
5.2.12 电液压助力转向的检测与诊断 214
5.3 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 217
5.3.1 ABS 系统的故障诊断 217
5.3.2 ABS 制动不灵故障的诊断 220
5.3.3 制动失效故障的诊断 222
5.3.4 制动跑偏故障的诊断 222
5.3.5 制动拖滞故障的诊断 223
5.3.6 制动时异响故障的诊断 224
5.3.7 车身稳定系统(ESP)故障灯常亮的诊断 226
第6 章 汽车电源管理与起动系统的故障诊断 228
6.1 电源管理的检测 228
6.1.1 蓄电池的检测 228
6.1.2 发电机的检测 230
6.2 起动系统的检测 231
第7 章 汽车远程测试与诊断技术 236
7.1 远程测试与诊断技术概述 236
7.1.1 远程测试与诊断技术的发展 236
7.1.2 汽车远程测试与诊断技术的优越性 236
7.1.3 远程故障诊断系统模式 237
7.1.4 远程故障诊断的实现方法及手段 238
7.2 虚拟仪器技术 239
7.2.1 虚拟仪器的概念 239
7.2.2 虚拟仪器技术特点 240
7.2.3 虚拟仪器的组成 240
7.2.4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241
7.3 远程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应用 241
7.3.1 基于B/S 模式的远程数据传输 242
7.3.2 基于C/S 模式的远程数据传输 244
7.4 远程虚拟仪器技术在汽车检测中的应用实例 245
7.4.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245
7.4.2 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247
7.4.3 远程测试功能实现 248
参考文献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