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延续了其师苏格拉底的经典对话形式,囊括了他在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等领域的成就;把哲学还给大众,然思想回归生活。延续哲学经典名著译本的严谨性、**性的特色以外,着重于通俗化、大众化,尽可能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来表述哲学巨匠的观点,使得西方古典哲学不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庙堂供奉,而是普及大众的思想矿山。
《理想国》是西方文化的经典,也是西方知识界必读的经典。这本书是柏拉图的盛年之作,大气磅礴,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当时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哲学、教育、军事、政治、伦理、文艺、诗歌,等等,被称为“哲学大全”。后世哲学家无不从这里汲取自身的营养,建构自己的学说体系。有学者指出:“关于全部西方哲学传统的普遍特征,可以**稳妥地概括为: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可见,《理想国》犹如中国之《论语》,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但鉴于国内中译本专业术语过多、句式复杂,广大读者望而却步,故此打算以通俗的语言重新移译,意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浅显、明了但又不失深度的译本。下面大致介绍一下全书的脉络,以便读者对全书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把握。全书分为十卷,借苏格拉底之口围绕“什么是正义”、“正义的性质是什么”以及“正义者有利,还是不正义者更有利”几个主题展开对话。第一卷,开篇提出正义与不正义是什么的问题,苏格拉底和众人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中可以深刻地体验到“辩证法”的风格和力量。苏格拉底运用“辩证法”一步步揭露对方观点的矛盾之处,进而一步步将其引向真理的大道。第二卷,为了更容易发现正义与不正义之间的区别,他们着手建立理想国,论述了理想国中的法律、制度、教育等问题。第三卷,继续讨论理想国中的教育,着重于什么样的诗歌和音乐有益于人的教化问题。第四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得出正义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不正义者会是什么样的人,**后推出正义的定义。第五卷,讨论理想国中妇女和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婚嫁问题。接着提出理想国如何实现的问题,由此进入讨论哲学家为王的主题。第六卷,讨论什么是哲学家,哲学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这卷柏拉图提出两个世界的划分,将人的认识分为四部分,即四线段比喻说。此外他将善的理念作为**高的认识对象,作为人的**高价值依归,更是哲学家所要追求的对象。第七卷,讨论人如何认识善的理念,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和正义者。柏拉图认为应该通过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音律等入门知识,然后再通过学习辩证法,**后才能通达对善本身的认识。拥有这样知识的人才是完美的人,在他统治下的国家才是完美的国家,从而回答了理想国何以可能实现的问题。第八卷,重新回答第五卷中所提出的问题,比较**善政治与**恶政治之间的不同,意在回答正义者是不是**幸福的,不正义者是不是**不幸的问题。这卷柏拉图还集中阐述四种政体以及这些政体下的个人性格。第九卷,继续第八卷的内容,比较**善和**善政治下的个人生活,得出**正义的人是**幸福的,**不正义的人是**不幸的结论,驳斥斯拉雪麦格关于不正义者是幸福的,正义者是不幸的论调。第十卷,讨论模仿的本质,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对理念的模仿,诗人和画家是对模仿的模仿,所以难以接近善的理念。继而回到正义者所应有的报酬和不正义者应有的惩罚上,以神话故事回答了正义者获得种种报酬,不正义者获得种种惩罚,并以之作为**依据。从以上的脉络可以看出,《理想国》涉及各个领域,主题鲜明,逻辑森然,首尾一贯,不可不谓是一部恢宏巨著。**后要向吴献书先生致敬,他所翻译的《理想国》译本,在中文译文版本中备受推崇,本文稿在翻译过程中着重参考了他的译本。吴佳佳女士、李其中先生以及徐玲玲编辑在对文稿的整理和文字校对上给予了热心的帮助,宁莉娜教授对本文稿的翻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在此一并感谢!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年),原名Πλτων,英译为Plato。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出生于古希腊雅典贵族家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师从苏格拉底。他所开创的“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他的著作中,苏格拉底的死亡被称为“西方文学史上**伟大的死亡”,仅次于基督之死。除《苏格拉底之死》(也有译为《苏格拉底的申辩》)外,还有《对话录》、《理想国》等著作。
第一卷 财产 正义 节制
第二卷 个人·国家·教育
第三卷 教育中的艺术
第四卷 财产·贫困·善德
第五卷 婚姻·哲学
第六卷 政治 哲理
第七卷 教育之实在与影响
第八卷 四种政治
第九卷 正当政治与不正当政治的乐趣
第十卷 生活的酬报
第三卷 教育中的艺术
苏格拉底:用神的故事来教化人们,大致就如上所说。为了使公民都能够敬神,孝顺父母,友爱朋友,有些古代传说可以从小讲给他们听,有的则不能。
哀地孟德:是这样,我想我们的原则是对的。
苏格拉底:那么如果想要使人们勇敢,还需要用其他学问来教授他们吗?而这种学问,必须能够驱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如果人们害怕死亡,又怎么能够勇敢呢?
哀地孟德:当然不能。
苏格拉底:如果人们相信在人世之外真的还有地狱的存在,而且极为恐怖,那么人肯定会有怕死之心,宁愿投降也不愿意在战争中战死,你说对吗?
哀地孟德:是的。
苏格拉底:那么对于这些人所写的故事,我们应该予以取缔。我们应该告诉著作者,这些都是不真实的,并且对战士是有害的。他们应该称颂来世,而不是说些骇人听闻的故事。
哀地孟德:这确实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