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踏实于现在,就与过去和未来同在。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不责人过错,不举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矣!
心念有强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来念佛,把我们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欢喜、清净、慈悲的状态。
陈玉新,河北人,自大学毕业之后就专职进行社会行为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人群心理和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对于当代年轻人如何立身处世颇有些见解。曾出版《每天一堂北大哲学课》《马云给年轻人的人生哲学课》等多部图书,深受读者欢迎。
上篇 境界禅:境由心生,心随意动
第一章 留得枯荷听雨声,禅即平静
返璞归真,平淡是福
红尘在外,看淡悲喜
跌入低谷的时候,至少平静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学会放下
平常心是道
偷得浮生半日闲
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二章 风物长宜放眼量,禅即宽心
眉心放宽,开朗清明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灭却心头火自凉
上固不足,下亦有余
怒从心头起,气在心头灭
歇一歇,再上路
第三章 云在青天水在瓶,禅即随缘
清心寡欲,知足常乐
一动不如一静,一安胜过一躁
我自调心,关你何事
一任风浪起,安坐钓鱼船
去留无意,顺其自然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明日之日多烦忧
第四章 人生淡薄诗当酒,禅即淡然
看淡薄利,除去闲名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专注追求,看淡结果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得失勿恤,乐过即苦
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五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禅即人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萨眼里,世人皆是菩萨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自伞自度,自心自解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逝者如斯夫,死生亦大矣
大千世界一禅床,人生就是禅
中篇 心性禅:心宽寿延,量大智裕
下篇 因果禅:成败得失,皆由因果
《人生是一场修行:人生苦短,随缘淡然》:
其实,抛开玄奘法师的机智不谈,单凭对方那傲物的诘问,对方实际上就已经输了。佛讲戒嗔戒躁、无我无色,那诘问者自以为“天下莫及若者”其实就已经是背离了佛法,即便是没有玄奘法师的机智,他贻笑大方也是肯定的。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诘问者正是没有看到这一点。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进而做出比那个诘问者还要可笑的事情。
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的春节晚会上,一个名为《说事儿》的小品引来了全国无数家庭的笑声,给亿万电视观众带来了节日的欢乐。这部小品是由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三人合作表演的。在小品中,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大妈因为六年前上过一回“实话实说”,因此便觉得自己是个腕儿了,言行变得十分张狂,由此引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在这个精彩的小品中,白云大妈不就是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自大者的角色吗?而在我们身边,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不也是类似白云大妈一样的平庸之辈吗?当初,在高中语文课上学《庄子·秋水》,我们都为河伯的自大而汗颜,然而在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现实版的河伯呢?
“我白云大小也是个名人!”这是小品中白云大妈说的一句话,但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也和白云大妈一样有着这样的心态呢?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结果等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却只会空谈而实际无能,这样的人只会贻笑大方,更有甚者还可能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现在很多人对一部名为《三侠五义》的评书很陌生了,然而在以前,这部评书衍生出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在书中,有两个人物作为主角,一个是开封府护卫御猫展昭,另一个则是江湖人士锦毛鼠白玉堂,而这个白玉堂就是个典型的不知天高地厚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