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对创新型企业的内在机理、成长的异质性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了创新型企业的“发现-创造模型”;提出了创新动力源、信息知识源、职能源三位一体的企业创新源框架;分析了创新源过程管理模型、创新源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以及创新模块整合的途径。同时,对创新型企业组织柔性化的动因、特征、模式及管理进行了分析,对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特征、惯例及突破、成长模式、生命周期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适合从事创新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研究人员、企业家、咨询顾问、政府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对创新管理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变幻莫测,文化问的冲突与交融日渐凸显,生态、环境危机更加严峻,所有这些构成了新世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随之超越了地域、时间、领域的局限,国际的、国内的、当前的、未来的、经济的、科技的、环境的等各类相关因素之间的冲突与吸纳、融合与排斥、重叠与挤压,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软科学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良方。 ——徐冠华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变幻莫测,文化间的>中突与交融日渐凸显,生态、环境危机更加严峻,所有这些构成了新世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随之超越了地域、时间、领域的局限,国际的、国内的、当前的、未来的、经济的、科技的、环境的等各类相关因素之间的冲突与吸纳、融合与排斥、重叠与挤压,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软科学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良方。
软科学一词最早源于英国出版的《科学的科学》一书。日本则是最早使用“软科学”名称的国家。尽管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软科学有着不同的称谓,但其基本指向都是通过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思维工具和分析方法,研究人类面临的复杂经济社会系统,为各种类型及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它注重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各个社会环节的内在联系中发现客观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软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软科学的广泛应用,在相当程度上改善和提升了发达国家的战略决策水平、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党中央大力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1986年,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会讲话,第一次把软科学研究提到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的高度。1988年、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发出“大力发展软科学”、“加强软科学研究”的号召。此后,我国软科学研究工作体系逐步完善,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软科学事业有了蓬勃发展。
总序
第一辑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创新型企业: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创新与企业环境变化
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第三节 创新型企业与其他企业范式的辨析
第四节 创新型企业的类型
第三章 创新源管理与创新模块整合
第一节 企业创新源
第二节 基于创新源的创新模式分析
第三节 企业创新源管理
第四节 企业创新模块与整合
第四章 柔性化:创新型企业的组织特征
第一节 组织理论
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组织柔性化动因及其特征
第三节 创新型企业组织的柔性结构模式
第四节 创新型企业组织的柔性管理
第五章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企业成长理论
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成长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维度
第四节 创新型企业的惯例及突破
第五节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模式
第六节 创新型企业类型与成长模式的匹配
第六章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演化与周期
第一节 演化视角的创新型企业成长
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
第三节 创新模块在创新型企业生命周期的组合演替?
第四节 生命周期律对创新型企业演化的影响
第五节 创新型组织的周期与演化
第七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1:大连路明科技集团
第二节 案例2: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它并不存在于一些设想的蓝图中或是某个主要工程师脑海中,而是存在于管理和协调任务的组织系统和习惯中。协同是保障组织知识流动共享的主要支持条件。
4.不对称性
产权是保证获得创新租金的重要条件,创新收益的多少依赖于技术的排他性(通常由客观或主观事物内在的专利或版权的可获得性而定)。创新活动的价值能否实现,能否吸引资本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些有关创新的排他性的制度安排。但在很多法律体系中,创新成果,如技术诀窍的所有权经常是模糊的,收益和付出并不对等。由于新产品和新工艺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程度与知识产权制度有关,如果专利或版权是有效的,则该制度就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反之,其作用就较弱。阿罗把缺乏有效法律保护手段的现象称为“信息的根本悖论”。为了给买家提供全部的信息,拥有信息的卖家或许不得不把交易的物品揭示明白,但如果他这样做了,潜在的买家或许通过这些提供的信息就拥有了所想得到的东西,那么该交易的基础就不再存在,或者说会被侵蚀。所以说,创新的大部分成果在市场上的交易必须在未知的情况下进行,至少也要在信誉建立起来的基础之上进行,否则交易就会不完全,会对创新主体利益造成损害。创新和排他性是紧密相连的,表现出了企业创新与市场环境的不对称性。
5.复杂性与多样性
大量研究表明(Freeman,1987),不同产业部门技术变革的来源和方向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企业的规模差异。一般化学、运输车辆、材料处理、飞机和电子产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而机械、仪器和软件行业的企业规模较小。第二,产品类型。一般大批材料和消费产品属于价格敏感性产品;而处方药和机械产品为效果敏感性产品。第三,创新目标。处方药和机械领域一般进行产品创新;钢铁领域主要进行工艺创新;汽车行业两种创新都经常发生。第四,创新来源。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如纺织工业,创新来源于设备供应商和其他生产要素供应商;机械、设备和软件领域,消费者是主要的创新来源;化学、电子、运输、机械、仪器和软件行业的主要创新来源是企业内部的技术活动;基础研究是医药产业的创新来源;第五,内部创新部门。化学和电子产业的创新部门是研发实验室,汽车和成批材料的创新部门是工程部门,机械制造行业的创新部门是设计部,服务产业的创新部门是软件系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