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第1版出版以来,在全国高校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很多高校纷纷将本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特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授课教材或参考用书。为了进一步反映世界经济的最新发展动态,编者对第1版进行修订。
本书的修订工作主要体现在:(1)对经济数据、政策变化、新事件等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编者尽可能地把数据更新到2016年;同时加入了G8会议最新动态、G20峰会最新动态、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英国脱欧、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美国退出TPP等事件。
(2)新增“导入案例”模块。编者为每章都增加了一个导入案例。例如,第四章“世界经济格局”新增了导入案例“2050年世界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第十章“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增了导入案例“英国脱欧”,第十四章“低碳经济问题”新增了导入案例“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第十六章“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增了导入案例“中国制造2025”等。
(3)新增10个专题。结合不同内容与背景,新增了反映最新发展动态的10个专题。例如,新增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亚投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的新平台”“国际组织中的权利计算———以IMF份额与投票权改革为例的分析”“‘特朗普主义’下的逆全球化冲击与新的全球化机遇”“互联网技术”等专题。
本书第2版由魏浩担任主编,负责统稿和定稿。具体修订工作分工如下:第一~三章由陈基平修订,第十一章由张昊(大)修订,第十二章由张瑞修订,其余各章均由张昊(小)修订。
在编写与修订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教材、专着、学术论文以及众多网站的内容,并引用了其中许多观点和资料,我们尽可能地把引用的内容都进行了标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有所疏漏,在此对相关作者一并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的修订难免有疏漏之处,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任课教师和使用本书的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
我们为选择本书作为授课教材的老师免费提供配套电子课件(PPT)、课后习题答案和教学大纲。有需要的老师请联系责任编辑索取:changay@126.com。
魏浩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了和平时代,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重点由军事战争逐渐转变为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对世界经济的研究日益重视,世界经济学科迅猛发展起来。我国对世界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学术界提出关于世界经济学科建设的问题,并就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其具体内容展开了讨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才全面展开对该领域的学科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世界经济学科体系才基本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全球化,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各种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格局等都在发展变化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特点,甚至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教材体系和内容适当地进行调整,把世界经济领域中的一些新理论、新规则、新问题等写入教科书中。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我国必须时刻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和新特点,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因此,深入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本书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态势,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世界经济领域的深入研究编写而成的。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世界经济、金融学、经济学、国际商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教材。
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1)前沿性。本书包含了世界经济的新理论、新事件、新变化、发展趋势等内容。
例如,在第二章中,对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第五章中,对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新事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另外,本书对世界人口问题、自然资源贸易、低碳经济问题、中等收入陷阱、第三次工业革命等重要的世界经济新问题进行了专门介绍。
(2)可读性。为了避免泛泛而谈,本书对很多重要的问题都进行了具体的、详细的阐述,大大提高了内容的可读性。例如,在第三章中,对世界市场上的商品流通渠道、商品销售渠道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第八章中,对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类型和功能进行了分析。
(3)全面性。本书不仅介绍了世界经济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关系等宏观经济问题,还对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国别经济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自然资源贸易、低碳经济等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重大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1版前言Ⅴ(4)实用性。本书每章的开始都有“本章学习目标”,每章都插入至少一个相关背景的阅读材料或者专题,同时,在每章的结尾都提供了该章的“复习思考题”和“参考文献”。这样的结构安排,能够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方便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本书由魏浩负责拟定大纲、统稿、修改和定稿。本书编写人员分工如下:第一章初稿由魏浩、程琤编写;第二~五章、第十二章、第十四~十六章初稿由魏浩编写;第六~八章、第九章第一节初稿由代中强编写;第九章第二~四节初稿由梁俊伟编写;第十章初稿由唐炜编写;第十一章初稿由刘云编写;第十三章初稿由樊英编写。在全部初稿完成以后,由罗时超、游曼琳、金晓琪、刘士彬、付天、耿圆等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删减、补充和校对。最后,由魏浩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统稿和定稿。
另外,我的同事,特别是赵春明教授、曲如晓教授等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教材、专着、论文、期刊以及众多网站的内容,并引用了其中许多观点和资料。我们尽可能地把引用的内容都进行了标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有所疏漏,在此对相关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
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