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广适应”的培养模式,为适应21世纪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编写。在内容选择上,本着实用、精炼的原则,以介绍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材料选用、毛坯生产、机械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既包括传统的加工方法,又吸收了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在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
按照机械工程及相关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本次修订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更新和充实。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形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紧密结合材料加工和材料成形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列举了较多的应用实例,补充了计算机及数值模拟技术在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行业应用的相关内容,介绍了行业前沿的科技成果。编者力求适应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改革的要求,加强了对学科基础理论的阐述,增加了相关设备内容的简单介绍,提高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本书具有知识量大、内容新、数据翔实、结构合理、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等特点。
本书共有11章,包括工程材料、金属的液态成形、金属的塑性成形、材料的连接成形、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成形、现代成形技术及发展趋势、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先进制造技术。在编写时,以工艺方法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相关工艺知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也能初步知其所以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建立必要的工程概念,培养初步的工程意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2015年本书经审定被列为河南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本书由河南科技大学徐晓峰教授任主编,张万红、梁新合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按章节顺序):洛阳理工学院贾利晓(第1章第1..1~1..5节)、河南科技大学杨正海(第1章第1..6节,第5章,第9章,第11章)、河南科技大学徐晓峰(第2章,第6章)、河南科技大学张万红(第3章,第4章)、河南科技大学梁新合(第7章,第8章,第10章)。
本书由刘舜尧教授、陈拂晓教授审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阅了部分国内外相关教材、科技著作及论文,在此一并向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本书得到了河南科技大学教材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的编写力求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涉及的专业面较广,但由于编者学识所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本书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广适应”的培养模式,为适应21世纪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编写。在内容选择上本着实用、精炼的原则,以介绍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材料选用、毛坯生产、机械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既包括传统的加工方法,又吸收了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以体现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同时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本书共有12章,包括工程材料、金属的液态成形、金属的塑性成形、材料的焊接成形、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成形、现代成形技术及发展趋势、毛坯成形方法选择及质量控制、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现代制造技术及发展趋势。在编写时,以工艺方法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相关工艺知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也能初步知其所以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建立必要的工程概念和工程意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院校本科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在使用本书时,可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调整授课内容。本书还可供从事相关工程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河南科技大学徐晓峰任主编,张万红、贾利晓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河南科技大学徐晓峰(第2章,第6章6..1、6..2节,第7章)、成国煌(第8章,第11章);洛阳理工学院贾利晓(第1章1..1~1..5节);河南科技大学杨正海(第1章1..6节,第5章,第12章)、张万红(第3章,第6章6..3、6..4节)、于华(第4章,第6章6..5、6..6节);洛阳理工学院张赛珍(第9章,第10章)。
本书由刘舜尧教授、陈拂晓教授审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阅了部分国内外相关教材、科技著作及论文,在此一并向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本书得到了河南科技大学教材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的编写力求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编者学识所限,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