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主编田长生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编著了《科学技术发展史》,在编写过程中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史论结合,在重点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著名科学家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方面的突出成就的基础上,阐明科学技术和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规律,并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科学技术发展史》介绍新学科、新技术的基本内容、思想方法和现实意义,力图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规律,开拓未来。
田长生主编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史论结合,在重点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著名科学家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方面的突出成就的基础上,阐明科学技术和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规律,并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介绍新学科、新技术的基本内容、思想方法和现实意义,力图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科学与技术
一、科学的本质
二、技术的本质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史概述
一、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历程
二、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学科性质和学习方法
四、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功能
第一篇 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第一节 技术的早期发展
一、石器的发展
二、火的利用
三、手工业的发展
四、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萌芽
一、科学知识萌芽的概述
二、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发展
第三节 原始的科学与宗教
一、原始宗教的产生
二、原始宗教与科学的互动
第二章 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第三章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科学技术
第四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第二篇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然观变革
第三篇 现代科学的发展与新兴学科的建立
第四篇 现代技术革命与高科技的出现
跋
第二章 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相继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它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农业、天文、数学、医学、建筑等方面、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两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在现今的伊拉克境内,这是世界上另一个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它们发源于托罗斯山脉,流出山岭地区后平行地向东南方向流去,最后汇合起来流进波斯湾。两河之间的肥沃平原,史称美索不达米亚,这是一个希腊名词,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在两河流域,古代曾先后由不同民族建立起多个王国。公元前3500年以前,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就已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那时他们就已经知道用铜,已经有了文字。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初期,来自西方的闪米特入侵入两河流域,他们在现今的巴格达附近建立起一个名叫阿卡德的城邦国。阿卡德最伟大的国王叫萨尔贡,他统治了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巴比伦城发达起来,它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东岸,现今巴格达以南100多千米。阿摩利人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起巴比伦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它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Hammurabi,约公元前1728~公元前1686)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科技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汉谟拉比制订的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是现代人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重要文献。公元16世纪中叶,巴比伦王国遭外族入侵。公元前13世纪末,两河流域进入了亚述帝国称霸的时期。到公元前7世纪末,迦勒底人在两河流域又建立起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亡于波斯帝国。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史,是从公元前3500年前苏美尔王国的文明起,到公元前538年止。苏美尔王国、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是其文明发达的四个阶段。有时,又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简称为巴比伦文明。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
公元前3500年前(亦有人说在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就创造出了象形文字。从象形文字又发展出表意文字,用一个图像或多个图像结合起来表达一定的概念。以后又发展出谐声文字,即用符号表示某种声音,同声的字用同样的符号表示。苏美尔人书写是以泥版做“纸”,以削尖的木棒或芦苇当笔。用这种笔在湿润的泥版上压刻出各种图形符号’起笔处压痕较深广,抽出时压痕则较细较浅,每一笔画都形如木楔,故被称为“楔形文字”。书写以后,将泥版晒干或烧成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