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常、吕俊复、张海编著的《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2版)》在1990年《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一版的基础上,更新和强化了近年来燃烧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燃烧技术的进步,涵盖了燃烧理论、燃烧技术、燃烧设备和燃烧污染物生成、数值模拟以及煤气化等内容。
全书共12章。前3章分别介绍了燃烧概论、反应化学动力学和流动等燃烧基础知识;第4、5章系统分析了气体燃烧理论和气体燃烧设备;第6、7章为液体燃料的燃烧理论和燃烧设备;第8章以煤为例,概括介绍了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与燃烧理论;第9~11章分别介绍了常用的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燃烧设备;第12章结合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简单介绍了煤的气化理论和大规模煤气化技术。
本书以基本概念为主,深入浅出地总结了燃烧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和近年来应用上的新成就,具有显著的新颖性;注重理论分析与实际技术密切结合,剖析了燃烧设备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具有高度的实用性。
《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热能动力工程、电厂热能动力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锅炉及其他燃烧设备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徐旭常、吕俊复、张海编著的《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第2版)》前3章分别介绍了燃料燃烧概论、涉及燃烧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和气固反应理论,以及燃烧中涉及的流动尤其是气固两相流动的基本知识,以便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基础。
自燃和点燃、预混可燃气体的火焰传播、火焰稳定和射流火焰等是燃烧理论的基础内容。为便于对本质的理解,将其结合气体燃烧在第4章进行阐述,并在第5章介绍了气体燃烧设备。
第6、7章分别介绍了液体燃料的燃烧理论和燃烧器。液体燃料的燃烧理论归结起来主要是液滴的蒸发、气相的扩散和燃烧。液体燃料燃烧器的设计和使用的关键问题是雾化和配风。
第8章以煤为例,介绍了固体燃料的燃烧理论,包括异相化学反应的焦炭燃烧问题。第9~11章分别介绍常用的固定床(层燃)、流化床、气流床(室燃)的主要燃烧设备,并简单涉及了煤燃烧中的污染物生成与控制。
结合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在第12章中简单介绍了煤的气化理论和大规模煤气化技术。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燃料、燃烧产物及热损失
1.1 燃料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1.1.1 燃料的成分及燃烧特性
1.1.2 燃料的成分分析基础和换算
1.1.3 燃料发热量及其换算
1.2 煤的分类
1.2.1 按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含量分类
1.2.2 我国发电厂用煤的VAMST分类标准
1.2.3 工业锅炉用煤的分类
1.3 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1.3.1 黏性
1.3.2 闪点与燃点
1.3.3 凝固点
1.3.4 相对密度
1.4 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1.4.1 天然气
1.4.2 高炉煤气
1.4.3 发生炉煤气
1.4.4 焦炉煤气
1.4.5 液化石油气
1.5 燃料的燃烧产物与烟气焓
1.5.1 燃料的理论空气量
1.5.2 燃料的燃烧产物
1.5.3 烟气分析与过量空气系数
1.5.4 空气和烟气焓的计算
1.6 燃烧设备的热平衡及热效率
1.6.1 锅炉热量平衡概念
1.6.2 锅炉效率与热损失
1.6.3 污染物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2章 燃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2.1 化学反应速率
2.2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2.1 质量作用定律
2.2.2 反应级数
2.2.3 反应级数的测定
2.3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3.1 Arrhenius定律
2.3.2 活化能
2.3.3 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
2.3.4 反应速率的过渡状态理论
2.4 压力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5 链锁反应
2.5.1 链锁反应的概念
2.5.2 燃烧链锁反应的分析
2.5.3 不分支链锁反应
2.5.4 分支链锁反应——爆炸
2.6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2.6.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2.6.2 吸附的影响因素分析
2.7 化学平衡
参考文献
第3章 燃烧的流体力学基础
3.1 湍流流动与湍流模型
3.1.1 湍流流动
3.1.2 气相湍流模型
3.2 射流与旋转气流
3.2.1 直流射流的特点
3.2.2 等温直流自由射流
3.2.3 等温直流引射射流
3.2.4 等温旋转射流
3.2.5 受限射流
3.2.6 平行射流组
3.2.7 相交射流
3.3 气固流动
3.3.1 气固接触形式
3.3.2 空隙率
3.3.3 颗粒分类
3.4 固定床的流体力学
3.4.1 形成固定床的条件
3.4.2 固定床的流动阻力
3.5 流化床的流体力学
3.5.1 流化速度
3.5.2 床层压降和空隙率
3.5.3 鼓泡流化床
3.5.4 湍流流化床
3.5.5 快速流化床
3.5.6 下行移动床
3.6 气流床的流体力学
参考文献
第4章 气体燃料燃烧理论
4.1 气体燃料火焰的着火
4.1.1 气体火焰着火的概念
4.1.2 自燃热力理论
4.1.3 链锁自燃理论
4.1.4 预混可燃气体的点燃
4.1.5 点燃热力理论
4.1.6 点燃方法
4.1.7 可燃极限
4.1.8 影响可燃极限的因素
4.2 气体燃料火焰的传播
4.2.1 层流火焰传播概念
4.2.2 层流火焰传播理论
4.2.3 影响层流火焰传播的因素
4.2.4 湍流火焰传播的特点
4.2.5 湍流火焰的表面理论
4.2.6 湍流火焰的容积理论
4.3 气体燃料火焰的稳定
4.3.1 本生灯火焰的稳定
4.3.2 火焰稳定的均匀搅混热平衡原理
4.3.3 湍流火焰的稳定方法
4.4 射流火焰
4.4.1 预混火焰和扩散火焰概念
4.4.2 不等温自由射流火焰
4.4.3 层流射流火焰
4.4.4 湍流射流火焰
4.4.5 受限射流火焰和多股射流火焰
4.4.6 反扩散火焰
4.5 湍流射流火焰特征的解析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气体燃料燃烧设备
5.1 扩散式燃气燃烧器
5.2 完全预混式气体燃烧器
5.3 部分预混式燃气燃烧器
5.3.1 普通部分预混式煤气燃烧器
5.3.2 平焰式煤气燃烧器
5.3.3 高速煤气燃烧器和浸没式煤气燃烧器
5.4 气体燃料燃烧污染物控制
5.4.1 热力型NOx
5.4.2 瞬时反应型NOx
5.4.3 燃料型NOx
5.5 气体燃烧的数值模拟概论
5.5.1 层流气体燃烧数值模拟
5.5.2 湍流气体燃烧数值模拟
5.5.3 典型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第6章 液体燃料燃烧理论
6.1 液体燃料燃烧过程
6.1.1 液体燃料的燃烧方式
6.1.2 喷雾方式燃烧的几种物理模型
6.1.3 液体燃料燃烧过程强化的基本措施
6.2 液滴的蒸发
6.2.1 斯蒂芬流
6.2.2 相对静止高温环境下液滴的蒸发
6.2.3 强迫气流下液滴高温蒸发
6.3 液滴的燃烧
6.3.1 相对静止环境下液滴燃烧
6.3.2 强迫气流下液滴的燃烧
6.4 液体燃料燃烧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7章 液体燃料燃烧设备
7.1 液体燃料燃烧器
7.1.1 液体燃料燃烧对燃烧器的要求
7.1.2 雾化喷嘴的分类
7.1.3 油燃烧设备配风要求
7.1.4 液体燃料雾化质量
7.2 旋转气流特性
7.2.1 速度分布
7.2.2 压力分布
7.2.3 旋流器中流体动力特性系数
7.3 离心式机械喷嘴工作原理
7.3.1 雾化过程
7.3.2 喷油量的计算
7.3.3 雾化角的计算
7.3.4 简单压力式喷嘴设计计算
7.4 回油喷嘴及计算
7.4.1 回油喷嘴工作原理
7.4.2 内回油喷嘴雾化、调节特性的理论计算
7.4.3 内回油喷嘴实验结果及修正
7.5 蒸汽喷嘴
7.5.1 蒸汽喷嘴
7.5.2 蒸汽机械雾化喷嘴
7.5.3 Y型蒸汽机械雾化喷嘴
7.6 配风装置
7.6.1 旋流式配风器
7.6.2 平流式配风器
7.7 液体燃料燃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
7.7.1 液体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标准
7.7.2 液体燃料燃烧污染物生成
7.7.3 液体燃料燃烧NOx的控制
7.8 液体燃烧的数值模拟概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固体燃料燃烧理论
8.1 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与热解
8.1.1 概述
8.1.2 挥发分的概念
8.1.3 煤的热解机理
8.1.4 挥发分的析出量及其成分构成
8.1.5 煤热解反应动力学
8.1.6 挥发分的热力特性
8.2 碳燃烧的化学反应机理
8.2.1 碳燃烧的异相反应理论
8.2.2 碳燃烧的化学反应
8.2.3 碳燃烧反应的微观分析
8.2.4 碳和氧的反应机理
8.2.5 碳和CO2的反应机理
8.3 碳的燃烧反应过程
8.3.1 碳的燃烧反应速率
8.3.2 燃烧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8.3.3 多孔碳粒的燃烧分析
8.3.4 多孔碳板的有效渗入深度
8.3.5 多孔碳球的有效渗入深度
8.3.6 多孔碳球的燃烧反应
8.4 碳燃烧的二次反应
8.4.1 静止或低速流动碳粒表面附近的燃烧
8.4.2 Re>100流动介质中碳表面附近的燃烧
8.5 碳颗粒的燃尽
8.6 具有空间二次反应的碳球燃烧
8.7 煤的燃烧及燃尽
8.7.1 挥发分对煤燃烧过程的影响
8.7.2 灰分对煤燃烧过程的影响
8.7.3 煤粒燃尽时间
参考文献
第9章 煤的层燃
9.1 煤的层燃过程
9.1.1 煤的层状燃烧概述
9.1.2 层燃的热质交换过程
9.1.3 层燃的化学反应过程
9.2 煤的层燃设备
9.2.1 固定炉排
9.2.2 链条炉
9.2.3 抛煤机炉
9.2.4 往复炉排炉
9.2.5 振动炉排炉
9.2.6 下饲炉
9.3 层燃污染物生成与控制
9.3.1 层燃过程中NOx的生成与控制
9.3.2 层燃过程中SO2的生成与控制
9.4 层燃的数值模拟概论
9.4.1 层燃炉数值模拟的方法
9.4.2 燃料层燃烧的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第10章 煤的流化床燃烧
10.1 流化床燃烧的特点
10.1.1 概述
10.1.2 鼓泡流化床燃烧的特点
10.1.3 循环流化床燃烧的特点
10.1.4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
10.2 循环流化床燃烧过程
10.2.1 循环流化床燃烧过程分析
10.2.2 燃料热量释放规律
10.2.3 循环流化床中的燃烧效率
10.3 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
10.3.1 燃煤循环流化床过程定态设计
10.3.2 燃烧室设计
10.3.3 分离器设计
10.3.4 料腿与返料器设计
10.4 循环流化床燃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
10.4.1 循环流化床燃烧中脱硫
10.4.2 循环流化床燃烧中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控制
10.4.3 循环流化床灰渣综合利用
10.5 循环流化床燃烧的数值模拟概述
10.5.1 基于实验的半关联性质的经验模型
10.5.2 基于微观守恒方程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
参考文献
第11章 煤粉燃烧
11.1 煤粉火炬燃烧的特点
11.1.1 煤粉气流的点燃特性
11.1.2 煤粉气流的火焰特性
11.1.3 燃烧室特性
11.1.4 煤粉燃烧的污染排放与控制
11.1.5 煤粉燃烧对燃烧室受热面的污染特性
11.2 煤粉的制备
11.2.1 煤粉的一般特性
11.2.2 煤粉燃烧器和燃烧室
11.2.3 制粉系统
11.3 直流煤粉燃烧器及其布置
11.3.1 直流煤粉燃烧器的布置
11.3.2 几种常见的直流煤粉燃烧器
11.4 旋流煤粉燃烧器及其布置
11.4.1 几种常见的旋流煤粉燃烧器
11.4.2 旋流煤粉燃烧器的布置
11.5 现代大型煤粉燃烧技术
11.5.1 煤粉火焰的稳定方法和原理
11.5.2 低NOx煤粉燃烧技术
11.6 液态排渣煤粉燃烧
11.6.1 液态排渣煤粉燃烧的主要型式
11.6.2 液态排渣煤粉燃烧的主要特点
11.7 煤粉燃烧的数值模拟概述
11.7.1 煤粉颗粒燃烧过程的数值计算
11.7.2 煤粉燃烧过程的物理模型及其数学描述
11.7.3 对200MW锅炉煤粉燃烧全过程模拟结果
参考文献
第12章 煤的气化
12.1 水煤浆
12.1.1 水煤浆的优点
12.1.2 水煤浆的生产
12.1.3 水煤浆的雾化
12.2 煤的气化理论
12.2.1 煤气化概述
12.2.2 煤气化的主要反应过程
12.2.3 煤气化气化反应动力学
12.2.4 煤气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12.3 煤的固定床气化
12.3.1 固定床气化工艺原理
12.3.2 固定床气化工艺分类
12.3.3 固定床气化典型工艺
12.3.4 固定床加压气化炉关键设备
12.3.5 固定床加压气化在中国的应用及其改进
12.4 煤的流化床气化
12.4.1 流化床气化基本原理
12.4.2 流化床气化的典型技术及结构
12.5 煤的气流床气化
12.5.1 气流床煤气化技术原理
12.5.2 典型气流床煤气化技术
12.6 煤气化的数值模拟概论
12.6.1 煤气化数值模拟方法
12.6.2 煤气化数值模拟方法
参考文献
彩版
2.5 链锁反应
2.5.1 链锁反应的概念
链锁反应体系中,存在某些被称为链载体的活性中间物质,它们与体系内稳定分子进行反应,一方面使稳定分子的化学形态转化,由反应物转化为产物;另一方面旧载体消亡、新载体产生,只要链载体不消失,反应就一直进行下去。链载体的存在及其作用是确定链锁反应的特征所在。链锁反应的认识起源于自由基化学反应,但目前已超出此范围,扩展到核反应与生物化学等非自由基链载体系统。燃烧领域涉及的是以自由基为载体的链锁反应。
链锁反应可以分为直链反应与支链反应两大类,这两类链锁反应的表观特征不同。前者每个链载体所参加的基元反应过程中至多产生一个新的链载体,而后者不止一个。链锁反应的主要特征是,总包反应的Arrhenius频率因子往往比一般非链反应大得多;支链反应有时出现爆炸现象;反应速率曲线有不同特征;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影响甚微;链锁反应产生载体困难,故反应开始进行得迟缓,甚至觉察不到反应的进行,常存在诱导期;某些添加物激发链载体的产生或者消失,因此加入激发剂或阻化剂对链锁反应的速率有很大影响;由于链载体的产生和消亡也可以通过器壁实现,因此链锁反应对容器的器壁材料、大小和形状等也很敏感;链锁反应的速率方程常很复杂。
链锁反应中产生链载体的过程称为激发过程,而链载体消亡过程称为终止过程。就链载体而言,前者是从无到有,后者是从有到无,这常常是互为正逆的对峙过程。最常见的激发过程是稳定分子分解产生自由基包括自由原子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易进行的过程,此过程所需的活化能很大,一般在1000~1600kj/mol。激发过程需使化学键断裂,必须通过一定方式使稳定分子获得足够能量而分解。由能量获得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热激发、高能激发、化学激发、两相激发等。热激发是使稳定分子通过碰撞获得热运动能量从而分解,因此这个表面上的单分子反应,实际上是一个双分子过程。高能激发是指通过高能辐射使稳定分子吸收高能量活化而产生链载体。常用的高能辐射有光照射、光电、超声、激光射线等。化学激发常用激发剂。激发剂往往是比较容易产生自由基的物质。激发剂分解产生自由基的反应活化能一般比热激发要小得多。激发剂所产生的自由基一般不是链载体,而是由这些自由基与反应物分子作用生成链载体。常用的激发剂有碱金属、卤素、有机氮化物和过氧化物等。
链锁反应中链载体消失过程的终止过程,不需要活化能或只需要很少量活化能,常见的链终止可以通过重结合反应实现。重结合反应过程要放出大量的能量,需要通过碰撞或荧光发射放出光子移走能量,使链终止。借助阻化剂也能使链终止。阻化剂一般是稳定的自由基、潜在自由基以及易于和链载体反应生成较稳定自由基的分子。两相链终止过程也是常见的,尤其是在低压情况下,两相链终止有时还是主要的终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