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造大类)》的要求, 基于对传统的“焊接质量检验” 课程改革的需要, 按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 组织教学, 在总结高职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编写的高职特色教材。
本书根据教学改革需要, 采用学习情境引领、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编写。以典型焊接结构———空气储罐为载体, 共设三个学习情境, 分别为压力容器焊缝表面缺陷检验, 压力容器焊缝内部缺陷检验, 压力容器的泄漏、耐压和破坏性检测, 主要介绍了焊缝的外观与渗透检测, 焊缝的磁粉检测、焊缝的射线检测、焊缝的超声检测, 空气储罐结构的泄漏、耐压和破坏性检测等内容。对焊接检验方法的原理、设备的使用、工艺参数的设定、焊接检验标准的选取等均进行了介绍和讲解。
本书为高等职业院校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材, 也可作为与焊接专业相关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教材, 同时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配套电子课件, 凡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可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www. cmpedu. com, 注册后免费下载。咨询邮箱: cmpgaozhi@sina. com。咨询电话: 010-88379375。
本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与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锅炉厂等单位合作,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编写而成。教材内容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力求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本书的特色是: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在编写模式上,按照焊接检验的一般过程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工作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法编写,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焊接检验的特点及重点,熟悉焊接检验的基本过程,掌握焊接检验的要点,提高焊接检验的操作水平,使学生成为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熟悉焊接检验整体过程、懂得焊接质量控制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2.以典型焊接结构件作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典型焊接结构件———空气储罐为载体,将专业知识的内容按照焊接检验一般过程进行逻辑展开,将焊接检验过程按照工作特点进行分解,对应于创设的学习情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重点和主要内容,使本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3.融入国际焊接技师标准教材融入了最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IWS———国际焊接技师标准,体现了焊接行业国内外的最新技术及发展,以培养职业教育的国际人才,提高学生获得IWS国际焊接技师资质的比率。
4.教材编写团队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教材编写团队的学术水平较高,组织构成合理,既有专职的专业教师,又有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主要编写人员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还有两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
5.构建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体系课程考核贯穿于所有的工作任务,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每一步表现都计入考核范围,这样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评价以多元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学生互评、过程评价等多种方式。
本书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学习情境,即空气储罐焊缝表面缺陷检验,空气储罐焊缝内部缺陷检验,空气储罐的泄漏、耐压和破坏性检测。所包含的焊接检验方法有:焊缝的外观与渗透检测,焊缝的磁粉检测,焊缝的射线检测,焊缝的超声检测,空气储罐结构的泄漏、耐压和破坏性检测。
教学实施建议:教学参考学时为60~80学时,建议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方法建议采用引导文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
本书由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崔元彪任主编,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耿艳旭和隗东伟任副主·Ⅴ·编。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宁亮亮和达尔凯阳光(哈尔滨)热电有限公司徐涛承担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具体分工如下:学习情境2中的任务2.1和任务2.2由崔元彪编写;学习情境1中的任务1.1和任务1.2,学习情境3中的任务3.1由耿艳旭编写;学习情境3中的任务3.2由隗东伟、宁亮亮和徐涛共同编写。全书由崔元彪负责统稿,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范永滨和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王长文任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与有关企业进行合作,得到了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刘立民、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张岩、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吴家林等对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特向上述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