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转体施工虽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桥梁施工方法,在跨越河谷、公路的桥梁建设中应用实例较多,但是国内外对于跨铁路既有线大跨度桥梁工程实例并不多,平转施工中的关键工艺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书共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平转体施工技术的理论分析,第二部分为工程实例研究,结合我国已建的跨越既有铁路线的典型公路桥及铁路桥的平转体施工实践,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平转施工关键技术及工艺进行研究。工程实践表明,平转体施工方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随着我国铁路的发展,跨越既有铁路线的铁路及公路桥梁建设将不断增多,平转体施工方法将发挥巨大作用,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部分为平转体施工监测及安全防护内容。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转体施工技术特点及分类
1.2 国内外关于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2.1 国外桥梁转体施工的发展概况
1.2.2 我国桥梁转体施工的发展概况
1.3 平转体技术在跨越既有铁路线桥梁建设中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2章 平转体技术理论
2.1 概述
2.2 平转体技术原理
2.2.1 有平衡重平转体施工法
2.2.2 无平衡重平转体施工法
2.3 平转体系统设计
2.3.1 球铰设计
2.3.2 转体牵引系统设计
2.3.3 转体系统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平转体施工关键技术及设备配置
3.1 平转体施工技术难点
3.2 平转体施工工序
3.3 平转体施工主要设备配套
3.4 转体技术主要施工规范
参考文献
第4章 自平衡平转体施工技术在大吨位曲线斜拉桥中的实践
4.1 概述
4.1.1 工程背景及特点
4.1.2 地形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4.1.3 跨线斜拉桥结构特点
4.2 自平衡平转体施工关键技术
4.2.1 球铰设计、制作及安装技术
4.2.2 转动系统施工
4.2.3 转体段箱梁施工
4.2.4 主塔及斜拉索施工
4.2.5 转体施工
4.2.6 合拢段施工工艺
4.3 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5章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铁路连续梁桥平转体施工技术
5.1 概述
5.1.1 工程背景及特点
5.1.2 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5.1.3 工程结构设计
5.1.4 工程技术标准
5.2 平转体系施工原理及方案设计
5.2.1 平转体系统设计
5.2.2 总体施工方案设计
5.3 平转动体系施工关键技术
5.3.1 下转盘施工工序
5.3.2 下转盘(承台)槽口中转体系统的安装
5.3.3 下转盘槽口混凝土浇筑施工
5.3.4 上转盘中转体系统的安装
5.3.5 上转盘混凝土浇筑
5.3.6 连续梁墩身浇筑及临时支座
5.3.7 转体系统安装精度控制
5.4 转体主梁施工
5.4.1 脚手架的搭设及预压
5.4.2 支座安装
5.4.3 模板设计及施工
5.4.4 钢筋绑扎
5.4.5 预应力管道施工
5.4.6 预埋件安装
5.4.7 箱梁混凝土浇筑
5.4.8 现浇梁体预应力张拉
5.5 转体施工
第6章 跨越既有铁路线桥梁转体施工过程监测及安全防护
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12.1万km,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9万km,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可见,我国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络。而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二十九章中“关于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关规划内容,指出各种交通方式持续建设和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高铁、城铁等,这些后续将要建成的工程项目必将越来越多地遇到跨越既有运营铁路线路的状况,采用何种施工方法在既能保证顺利如期完成工程建设的同时,又能保证既有铁路线的正常运营并尽量减少对既有铁路线的干扰,成为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者关注的问题。
平转体施工技术对设备要求不高,易推广。实践表明,在跨越既有铁路线的桥梁建设中,该技术既能确保既有铁路安全畅通,又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受到工程建设者们的青睐。但目前平转体施工在跨越既有线工程中的实践并不是很多,今后需要建设的交叉工程、跨线工程会越来越多,同时既有铁路线运营水平的提高,对跨越铁路的转体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影响既有线的正常运营安全,该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故加强该项技术的研究是必需的。本书重点研究了平转体施工技术在跨越既有铁路线桥梁建设中的应用。
全书共三大部分,分6章。第一部分(第1~3章)为平转体施工技术的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了平转体技术基本理论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设备配置;第二部分(第4、5章)为工程实例研究,结合我国已建的跨越既有铁路线的典型公路桥及铁路桥的平转体施工实践,详细分析了不同桥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跨越既有铁路线平转施工关键技术及工艺。第三部分(第6章)为平转体施工监测及安全防护,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研究该技术施工中的监测项目及注意事项,并就施工安全防护进行了分析。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中铁系统相关专家及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为本书的撰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同时,在撰写本书时还参考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特此向文献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