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微观和宏观2个层次分析了中国生物质能技术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在微观层面,开展了生物质能技术平准化成本分析、全生命周期GHG排放分析以及生物质能技术全生命周期GHG减排潜力研究。在宏观层面上,综合考虑生物质能资源潜力、与化石燃料的成本竞争力、市场需求等多个因素,基于自主构建的中国能源系统分析模型,模拟了满足成本-效益最优的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发展路径及经济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能技术的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由减排潜力不确定性导致的隐形监管成本更加重了减排成本。这使得生物质能在利用过程中遇到
本书由从事陆地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研究的多个国内团队合作完成,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的技术细节和相关进展,并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全书共6章,涵盖了主要的全球变化要素,如大气CO2和O3浓度升高、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氮磷沉降、自然干扰和生物入侵。
本书译自西南交通大学赵锐所著Carbon Labeling Pract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Interaction一书。本书以消费者行为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阐释为纲领,以碳足迹为理论支撑,详细地概括了碳标签实践及其瓶颈问题,实例分析面向碳标签认证的消费者行为,可促进低碳产品推广并帮助消费者追求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分析碳标签实践中可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战略互动,耦联推动碳标签策略实施;探讨碳标签实践相关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提升人们对低碳消费、生
《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围绕双碳目标要求,详细介绍了碳市场相关基础知识,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依据、要求及提升路径,包括碳市场与气候治理、全国碳市场数据管理体系、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依据、碳排放相关参数分析、碳配额分析、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碳排放信息存证管理、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管理、化石燃料消耗统计管理以及煤样的采制化存等内容。本书可作为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培训的核心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知识的教学用书,同时还可为相关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育
本书结合我国城市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学术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和热点,及时回应当前我国城市区域污染治理难题。本书在理论研究及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城市群和城市两种地理空间尺度,不仅定量测度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程度,而且还采用计量经济手段考察多中心化程度对雾霾污染、污染产业布局及家庭能耗的影响,从而检验城市区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减霾机制及绩效,旨在为我国城市区域空间规划和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提升提供学术支撑,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国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理论。
全面提高碳排放效率被视为实现建筑业”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探究建筑业全要素视角下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其提升路径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基于此,本书测算了2008-2020年建筑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揭示了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的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内外双视角分析建筑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而考察不同影响因素组合所产生的组态效应,获取了促使建筑业碳排放效率走向高水平的多元提升路径,为建筑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建议,同时也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终极目标做出贡献。书稿框架体现了学
塑料污染问题一直缺乏系统性、直接性的国际协定。2024年11月2512月1日在韩国釜山举行的国际塑料公约第五次谈判很关键,能否达成最终协议,备受世界瞩目。此时,我们推出《中国战塑的绿色密码》这本普及读物,希望让大家对塑料及其污染与治理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开启每个人的绿色密码,共同应对塑料污染问题。
封底内容:
塑料袋的故事缘起于科学发明,资本的贪婪助推形成塑料袋热,但落幕于发明者的谢罪;隐形的微塑料在哪里;塑料降解的加速的时间磨盘;从默认配送餐具
砷作为一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不同营养级生物对砷的富集和转化特征成为砷污染环境健康效应及其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书通过揭示石门雄黄矿区不同程度砷污染区域中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对砷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行为,同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和胃含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不同食性水生生物潜在食物来源及其组成变化,阐明不同食物来源对砷的富集和转化砷的可能贡献和影响机制,对我国代表性地区生态系统砷污染防治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等方面获得一些新认识。
全书共分5章。第1章论述了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渗透、滞蓄、面源截污等关键技术理论、工艺及应用实践等概述;第2章论述了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低污染水深度处理、分散式点源污染处理、截污纳管等关键技术理论、工艺及应用实践等概述;第3章论述了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清淤疏浚、底泥修复、固化稳定化等关键技术理论、工艺及应用实践等概述;第4章论述了水体净化技术,包括人工曝气、原位生物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理论、工艺及应用实践等概述;第5章论述了水体自净技术,包括河道平面改造、河底微地形改造等关键技术理论、工艺及
本书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一级保护区小太平洋水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观测、野外调查、模拟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库区氮干、湿沉降及总沉降量,揭示氮沉降对库区水体外源氮输入的贡献,厘清氮沉降化合物的形态特征,识别库区氮沉降的来源及变化规律,阐明氮沉降对库区水体水质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库区水体氮污染控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