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公路交通和环境现状特点以及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政策要求的情况下, 较全面论述了公路对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 公路建设期和运营期对生态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水环境、固体废物、社会环境、景观、环境风险、环境敏感区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和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内容, 路网规划对环境影响和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内容。
在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中,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许多相关政策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使得自然资源规划过于理想化,缺乏相关的政策保障。因此,加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并予以适当的管理方式,保护自然资源有效性及提升自然资源价值便显得十分必要。本书就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与其亟须完善的经济管理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说明,旨在为有需要翻阅该方面资料的读者提供可借鉴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企业及员工因其嵌入多边界、多角色、多关系冲突情境而极易陷入环境治理困境,难以实现亲环境行为自觉。本书创新从“伦理+‘利益—组织’分层”视角剖解企业环境治理的组织层与个体层困境形成机理与纾解机制,将企业环境行为、企业ESG绩效改善、空间利益分层、关系利益分层、可持续领导力、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等六类伦理要素纳入统一研究框架,整体性呈现了本书框架的“纵—横”结构:横向结构以体现嵌入“利益—组织”分层体系中六类伦理要素的“组织—群体—个体”分层融合与阶跃,纵向结构则表达六类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当前,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仍然面临着生态资本内涵不清,服务价值核算困难、生态补偿粗放等基础性难题。对于干旱内陆河流域来说,水源涵养服务是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一种可再生的“生态资本”,只要我们谨慎使用,积极保护,生态系统就会持续的向外界供给。但是,由于自然和人文因素导致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萎缩、土地沙化加剧,荒漠植被衰败,生态退化导致了石羊河生态资本供给量下降,“绿水青山”难以实现向“金山银山”转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以综合、量化、动态的视角,考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到绿色生产领域和绿色生活领域建设状况的评价,从全国层面到各省域层面的分析,立足国内和放眼国际的比较,进一步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评价学术研究。 本书发布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ECPI 2021)、绿色生产发展指数(GPPI 2021)、绿色生活发展指数(GLPI 2021)。评价报告显示,与自身相较,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速度放缓,生态文明建设仍需负重前行;与OECD和其他金砖国家相较
本书首先对环境管理与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标准管理、环评机构的依法治理及环境文件的法律保障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城市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等;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对城市环境治理理论进行探索;最后对城市空气、污水及生活垃圾的治理进行详细说明。希望通过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与参考借鉴。
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的环境治理领域也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改革。本书从理论上对科技赋能下新时代的环境治理工具、治理模式和治理理念进行了探索,并从制度创新角度探讨了环境治理体系的突破与重构。同时,本书立足实践,从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和深圳本土案例出发,梳理和总结出技术支撑下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环境治理新模式和新路径。
本书基于2018~2019年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从人居环境适宜性到资源环境限制性,建立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南亚通道地区、中尼廊道及周边地区和重点口岸地区等三个尺度,系统评估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定量揭示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格局与变化规律,以期为南亚通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沿黄河而行,从上游直至下游,一场黄河探寻之旅,是寻找黄河历史记忆之旅,是感受黄河流域风土人貌、时代变迁之旅,更是真实体会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酣畅过程。 本书按照黄河上、中、下游分为三辑,对黄河全流域重要城市、关键节点进行了扫描,多点和多侧面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性变化,文章旁征博引,有历史性的探讨,也有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思考。通过近距离观察,带领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本书共分4章,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理论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生态及治理流变、乡村生态治理现状调查、样本乡村及学校治理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