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内涵与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旅游中的应用等。
本书内容紧扣新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围绕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结合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实际需求,讲授传统文化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思想文化、教育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艺术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基本内容。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除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人,可以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其次,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开阔视野,培育理性态度和务实
本书运用地理学与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广泛收集方志、民间文献、域外文献等各类史料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从地理环境与历史维度探寻了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及重要贡献,继而分别从福建的民众生计、民风习俗、地域人群、民间信仰、政区变动等视角多维度剖析海上丝绸之路与近世以来福建社会变迁的内在关系,注重宏观论证与微观阐释相联系,并进行区域比较,考察地域社会分异,揭示海上丝绸之路对近世以来福建区域社会变迁的作用机制及地域性特征。
本书是一部思考与追问世界文化交往方式的历史读物。作者从全球史视野,以平视的角度叙述了从远古至近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历程。全书以中国历史线性发展为纵线,同一时代各个文明圈的平行发展为横线,纵横交错,将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印度洋东岸地区、地中海地区等多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贸易区域串联起来,展示世界文化格局的发展历史,挖掘中华文明的世界性。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正确认识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大学生优委传统文化自信的分析。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二十七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与形象、壁画研究、地理图像、考古札记等五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
本书分为气养浩然(修养篇)、壮志豪情(励志篇)、德行第一(美德篇)、人生感悟(哲思篇)、业以济世(敬业篇)、情义无价(情感篇)、山水清音(田园篇)、美不胜收(诗意篇)八个篇章。每篇文章由导读、原文、注释、诵读理解四个部分组成,着重体现对经典原文的理解和阐释。 本书曾获得山东省第一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教材类一等奖、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全国大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同林异条异苔同岑——论日本江户时代“《世说》学”特色;《东阳夜怪录》笺证;《楚辞》“三五”考——一个古史概念的思想史图景;中国中世纪儒教与佛教的钞本文化;出版与外译:优秀传统经典的出版路径研究——以百年来《史记》的出版与传播为例等。
本书是《掌故》系列书的第十集, 延续前九集的内容风格, 立足相关史料, 聚焦近世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艺苑、政界的人物与故实, 发微索隐, 探寻真相, 以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本集收录白谦慎《忆刘九庵先生》、谭苦盦《孟森之死》、宋希於《周肇祥退谷得失记》、陆灏《签名本琐忆》、荣鸿曾《杨联陞·赵如兰·“琴人图”》、樊愉《我的母亲庞左玉》、赵珩《丛碧先生几页诗稿的补注》、蔡玉洗《想起高晓声》等十六篇文章, 图片约一百幅。
无论是在地铁上,超市排队结账时,还是上班的空当,我们都能用手指以惊人的速度在智能手机触摸屏幕上完成滑、点、拖、发送等一系列操作。键盘输入法已经与搜索引擎、手机游戏和购物软件密切捆绑,从北京发出的中文信息也会即刻显示在上海、纽约或伦敦的电子屏幕上。
然而,从设计官话字母方案,在打字机上加装汉字,到图书馆分类、国语罗马字、汉字拉丁化,直至今天的键盘输入法,中国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辗转、奋斗、忍辱负重。一系列大规模技术变革险些让汉字被世界抛弃,是冒着死刑风险重新发明汉语的流亡者,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