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继在《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导论》里探讨人类原初意识在神话里的表现之后,在《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里进一步阐发这个意识在哲学里表现出的本原学说传统,尤其详细阐发了柏拉图的“走向本原的道路”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关于“那个是存在者的东西”亦即“存在者本身”的核心思想。在这之后,谢林着重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和努斯学说,揭示其如何一步步走向近代哲学的“理性”和“精神”等核心概念,最终表明作为“第一科学”的“唯理论哲学”是一种仅仅在纯粹思维中把握本原的“否定哲学”,并不能真正认知本原(上帝),而这意味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当代杰出人文主义知识分子、文艺批评家、翻译理论家,著有《语言与沉默》《巴别塔之后》等。
译者
远子,青年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白日漫游》、诗集《室内流亡》,译有《道德故事集》《达摩流浪者》等。
基督教总是宣称自己是历史的宗教,并意图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神学和教义体系。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基督教与纯粹神话故事相区别,但另一方面却又让它不得不承担证实自身历史基础的责任。本书从启蒙运动之后基督教信仰与历史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出发,聚焦于德国现代著名神哲学思想家沃尔夫哈特·潘能伯格(Wolthart Pannenberg, 1928-2014),着重阐述了其思想中上帝的启示与历史、耶稣基督的救赎与历史、人的本性与历史以及终末复和与历史等几方面的关键问题。遵照美国著名
本书是以一种独特的、易于理解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尼采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本书与以往此类作品相比较,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模式,它不是一味地综合马克思和尼采,而是利用每个思考者来带出已经存在于另一个思想中的观点;在分析一位思想家时,另一个思想家可作为产生更详细分析的参考点;用尼采补充马克思的不足,或者反过来用马克思补充尼采的不足。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其主题:尼采、马克思、哲学、现代性,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现代性的阅读方式,一种阅读马克思哲学和尼采哲学的全新方式。
本书聚焦于波伏瓦的经典篇章,使其经典理论遗产再次进入当代大众视野。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deBeauvoir),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本书摘节选了一些主要文本来解释基本主题,如波伏瓦的调查,这些调查有关社会存在和身份、性别、性以及老年人。我们的社会存在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谁?性与性别对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老年意味着什么?那么,人究竟是什么呢?斯特拉。桑福德(StellaSandford)探讨了波伏瓦对这些和其他问题的思考的哲学基础,从她早期的道德时期,到战后的哲学危机,再到
雅斯贝尔斯哲学向来被定为“存在主义”,近些年其“世界哲学”得到关注。本书突出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思想,并认为“哲学信仰”是雅氏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与核心。本书梳理、阐明哲学信仰的提出背景、基石、“对象”、方法、性质、视域等基本理论,进而,以雅斯贝尔斯哲学信仰为基础,力图揭示哲学信仰具有的普遍沟通意义,“哲学信仰可用于世界范围内的交往,这种交往问及在当今已变得登峰造极的生存性不安”。
本书是享誉世界的黑格尔法哲学专家让-弗朗索瓦·科维纲(Jean-FranoisKervégan)的学术力作,此书集中展示了他在当代哲学语境下诠释黑格尔经典的努力成果。在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探讨黑格尔为“法”这一概念所赋予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并指出这种重新定义与黑格尔对实定法(乃至法治国家)的合理性及其界限的认识有关。书的第二部分勾勒出近代市民社会作为实定法的实现条件所蕴含的现代生活的活力及其缺陷。作者在第三部分以对黑格尔与托克维尔之间的无声对话的构建为导引,展示了黑格尔版本的“超越民主
本书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尼各马可伦理学》进行逐卷逐章的讲解,从古希腊文化重视自然和卓越、正义与友爱的幸福观念出发,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性和生活的哲学思考,力图呈现出这部哲学杰作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挖掘它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以及对现代人的启发。本书既沿着《尼各马可伦理学》自身的思路,深入浅出地讲解幸福、德性、智慧、快乐、友爱、沉思等一系列概念和主题,流畅清晰地勾勒出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完美灵魂和至善人生,同时也贯穿着一条中西文明比较的线索,关注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伦理学和以儒家为代表
本书结合西方哲学 (斯多葛哲学)、遗传学和演化生物学知识, 鼓励我们用科学理解世界, 用哲学指引生活, 分清哪些事必须坚持, 哪些事必须放弃, 保持开放的心态。跟随古罗马智者爱比克泰德学习斯多葛处世之道, 解答21世纪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如何控制自身的欲望? 如何应对职场关系? 普通人是否需要掌握前沿科技? 金融危机时如何处理财富? 抑郁、愤怒时应该怎么做? 孤独是不是坏事? 如何战胜残疾与精神疾病? 如何看淡生死, 做个坚韧不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