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紧围绕怎样培养研究生这一核心问题,阐释学术论文撰写是构建和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最强有力工具,而学术论文的发表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所获得的成果,意在达到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其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全书包括三条主线,分别为思维主线(批判性思维贯穿于一切正式写作和探索性写作活动中)、行动主线(不断思考、不断写作、不断修改)、成果主线(研究计划—学术论文—项目申请书)。
本书为新疆科协委托项目。加强新疆科技工作者的深度了解,是进一步做好团结引领、厚植人才沃土、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抓手。本项目面向新疆14个地州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科技工作者开展调查发现,近年来新疆陆续出台了支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在创新环境、政策激励、工作生活保障等方面应有所改善,但仍需进一步突出新疆优势资源特色,展示科技工作者魅力,在思想政治引领、科学文化建设、创新环境塑造、政策体系优化等方面多管齐下,厚植科技人才沃土,夯筑技术创新基石,以科技“利器”助推
本书以南京市为例,在深入调研分析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界定提质增效内涵,构建质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质效评价指数模型,识别新型研发机构质效特征及提质增效关键制约因素;进一步构建“科研-产业”市场化集成创新系统分析模型,解析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内在机制;进而基于演化博弈模型解析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的长效运行机制,最后提出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的行动路径、政策建议与对策措施,同时,也为政府部门推行新型研发机构质效管理与长效运行机制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和有益借鉴。
在社会信息化、Web 2.0广泛应用的今天,学术信息交流活动不仅仅依托于传统的纸质文献,而且在社交媒体上也很活跃。本书从学术信息交流与社交媒体基础理论入手,对国内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学术信息交流数据进行采集和挖掘,研究各平台上开展学术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及其交流内容,探讨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的机理,并构建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型,利用内容分析法、信息计量学、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对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展开实证研究,最终提出其促进策略。
本书提醒读者注意新型科研人员的出现,和过去的科研人员相比,新型科学家被埋没在官僚机构的事务性工作和财政问题之中,能够用于创造性科研的时间少得可怜。本书研究了这种状况的后果、科研同行评议有关问题、资助创新研究的困境、企业学术文化的性质以及资助机构和大学对科学成就的轻视。同时还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本书从内涵特征、重要意义、建设目标、外部环境等方面,探索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方案。对新型研发机构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涉及的重要概念、功能定位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全书集新型研发机构运行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于一体,条理清晰,简明扼要,逻辑分明,通俗易懂,将为新时期全面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提升实验室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扩大社会贡献及影响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路径指引。
国际科技组织是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将国际科技组织分为联合国系统国际科技组织、政府间国际科技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科技组织三类,介绍了170个国际科技组织的宗旨、组织架构、会员、重要任职、出版物、系列学术会议、经费来源、授予奖项、与中国的关系等信息。本书按国际科技组织的类型、学科和拼音首字母顺序编排,便于查找。
《城市群比较视角的区域科技人才活力评价与激发》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区域人才管理”系列专著之一。本书从城市群的视角,构建了区域科技人才活力评价模型,分为科技人才活力投入、活力绩效、活力贡献和活力可持续性4个方面、45个评价指标。通过中国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等官方截面数据的深入挖掘,计算得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科技人才活力指数;并聚焦区域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等七大主体,提出区域科技人才活力激发与协同治理建议。《城市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研究成果,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实施科学基金学风建设行动计划的举措之一。本书分为“科学与科研规范”“科研活动中的诚信”“科研活动中的伦理”“科研管理与诚信治理体系建设”四篇。首先梳理涉及科研诚信与规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诠释科研规范的伦理基础,接着依次阐述基金申请、科研实施和成果发表等科研全流程规范,以及可能出现的不端行为,然后探讨和分析人体受试、同行评议、利益冲突等伦理议题,最后针对性地论述科研管理者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引领,方法先行。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投入毕生精力,致力于创新研究。他率领团队创建了一种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的各种方法组成的理论体系——TRIZ。长期以来,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多次明确指出要“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融合……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本书从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学习出发,面向“创新三师”(创新工程师、创新培训师、创新咨询师)的理论学习,涉及内容翔实,知识全面。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