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新华社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播发,焦裕禄的名字传遍千家万户,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和全体党员干部崇敬的榜样。兰考是焦裕禄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当年他带领兰考干部群众战天斗地,铸就了一座丰碑、更留下了一种精神。
今年是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作为新华社主管的中央级出版社,新华出版社肩负着传播时代精神、沟通世界文化、传递先进理念的使命和职责。新华出版社前期进行选题策划,以新华社记者一手资料为基础,收录权威报道、资料图片、视频链接等,分为脚步&m
本书精选了中国台湾地区著名导演李安在1993年至2012年间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李安在国际上屡获殊荣,得到了无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其代表作包括《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李安的电影富有诗意,常常展现亲情等美好的情感,给人温暖的感觉。本书记录了李安与多位电影记者和影评人的深度交流,介绍了李安的成长背景、从影经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创作历程,探讨了李安电影对中国元素的呈现,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全面展现了李安创造的跨越不同主题、类型的丰富广阔的
本书以郑君里在民国与新中国两个时代不同时期的艺术与人生的经历来作为本论文总的脉络结构,主要涉及郑君里的童年、家庭、南国社学艺、摩登社时期小说和诗歌的创作、情感(爱情)、文人间的交往、从革命演剧转向银幕表演、从银幕表演到电影导演的漫长转型、上海孤岛时期影剧人的三条路线、《民族万岁》与中国早期纪录电影的探索、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台前与幕后、遵命之作的“现实主义”政治电影等命题,以郑君里为圆心,以两个时代为半径,来扫描(考察)一代电影人在不同时期的选择与命运走向。
本书讲述了中国21位杰出科学家波澜壮阔、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故事。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是与中国科技史上的诸多“第一”紧密相连的,包括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李薰、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引领者王文采、中国第一位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系统考察的柳大纲、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的俞鸿儒、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蒋新松,以及马大猷、杨乐、邹承鲁、施雅风、夏培肃、刘嘉麒、任继周等众多两院院士。这些科学家的精彩人生故事,不仅生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道光童年大清始衰;内忧外患旻宁登基;道光择臣良莠不齐;回疆平叛张酋遭斩;选陵祭祖父子情殇;软硬兼施绥靖瑶乱;贸易摩擦国库亏空;武嬉文恬军争乏力;内阁更替禁烟奏凯等。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段佳话。“陈”是指陈独秀,“李”是指李大钊。作为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南陈北李”为什么要创建中国共产党,他们建党的初心是什么,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和胸襟?本书分为“陈独秀篇”和“李大钊篇”,以当事人的回忆为主体,展现陈独秀、李大钊个人与国家命运之变奏乐章;以“南陈北李”之名,追忆两位给中国命运带来巨大变化的思想先驱。 两人姓前冠之以“南”与“北”,除却陈独秀为安徽安庆人属南方、李大钊为河北乐亭人属北方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指建党初期陈独秀多在上海
邓培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党员,河北省内第一名工人共产党员,中共唐山地方组织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本书是邓培同志的研究资料汇编,内容涵盖了图片资料、研究文章、有关讲话乃至个人访谈和回忆录,既收录了公版书籍中的权威研究内容,又对以前未公开出版过的资料进行了梳理收录;对于一些因历史原因导致缺乏文献材料依据的内容,编者在当事人回忆录的选编上力求多一些、全一些。
本书资料是在尽可能全的收集和研究涉及邓培烈士公开出版物及全部唐山革命史料的基础上,经过鉴别、筛选后编列的,
朱元璋出身低微,却终成一代帝王,开创了三百年大明,这让很多人对他的经历充满好奇。明史专家吴晗先生通过本书,为我们讲述了朱元璋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图书以章节划分,依次讲述了朱元璋的少年流离失所,青年加入反元及与各个敌对势力斗争,中年称帝、实施各种统治措施,老年屠杀朝臣、积劳成疾去世。图书结合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等多个维度,对人物在成长、心理、性格、生活上进行了全面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古代帝王形象。全文使用了大量注释,引述资料扎实,行文语言明白晓畅,是研究明史的经典之作。<
本书按时间顺序对溥仪家世、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进行了细致介绍,真实地呈现了溥仪由皇帝到公民的一生。本书自1964年出版后,先后被译成英语、日语、德语等文字出版。溥仪独特且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8年奥奧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项大奖。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以苏轼一生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苏轼出生、读书、初入仕途、三升三降的跌宕一生,勾画出一个完整的苏轼形象。附录部分提供了苏轼生平年表,梳理了苏轼的生平事迹,另外还精心整理了苏轼的词、诗、文名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苏轼,体会名家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