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状写“吃喝玩乐”之精彩,古今中外小说无出其右者。著名红学家、央视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学者周岭从《红楼梦》饮食文化说开去,以红楼精神助读经典,从虚实实单、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饮具鉴真、酒与酒令、吃出迷途六个篇章,详解与古代日常生活相关的历史人物、制度礼仪、民俗节令及诗词曲赋,旁征博引,深度解析原著作者写吃写玩的艺术意图和哲理意图,是透过经典了解传统文化常识的一本大书。
小说在文学文类的等级秩序中居于中心地位,然而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中,小说地位的上升也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地位转化,有赖于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大力倡导与推进。现代中国小说史学的兴起,其价值不限于文学史和学术史,还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史现象。基于此,本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小说史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以鲁迅与胡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将二人视为中国小说史学开创期的“关键人物”。既可以勾连中国小说史学创立期的诸多人物事件,又可涉及著述、交游、教育、出版等促成现代中国小说史学之兴起的关键因素,丰富对中国小说
本书稿以花间词感知觉语言和情感语言为切入点,详细分析花间词的审美旨趣;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依照语言风格,对花间人进行派别划分,共分出温派、韦派、孙派、欧派四派;再从语言传承的角度分别探讨花间词与齐梁宫体诗、敦煌曲子词、李商隐艳诗、南唐词、柳永词的语言异同,找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最后从语言视角探讨花间词在词史上的影响,着重分析感觉语言的“感发”本质和词的娱情观念。本书稿研究思路比较新颖,可为文学和语言学的综合研究提供参考,也可用于普及相关的词学和语言学知识。
力求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为指导,把历史主义的态度和当代艺术阐释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几个主要新诗流派即放歌派、军旅派、民歌派、乡土派、归来派的发生、发展及其主要成就与不足;充分论述这些流派的代表诗人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以期促进中国新诗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和民族化道路健康而全面的蓬勃发展。
本书将当代女性诗歌作为一个整体现象放在现代性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当代女性诗歌写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转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原因,探寻九十年代转型期女性诗歌写作的题材内容思想倾向、艺术技巧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在现代性、时代性、女性、诗性,技术性五者构成的逻辑关系中,对当代女性诗歌写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呈现出断裂、转型、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展开论述。从而既突出当代女性诗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转型的外在时代性因素: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的来临;和转型的内在写作主体因素和诗歌自身的本体因素;又突出
六朝时期的文人阶层以一套独特的、镶嵌式的方式参与了文化传承,生产了呈指数级增长的文化财富。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田菱,借助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考察典故与引文,对嵇康、孙绰、陶渊明、谢灵运以及兰亭诗人的诗赋作品展开细读,探讨了它们与《老子》《庄子》《周易》,乃至《诗经》《楚辞》《论语》等传统文化典籍之间的复杂关联。诗人们在哲学与文学之间落笔成诗,创造性地运用了异质多样、千变万化的文本和文化资源,展现了异彩纷呈的创作才能、思想理念与内心世界。
本书在对现代新诗诞生以来的相关资料以及诗人们的创作文本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以胡适、刘半农、沈伊默等人为肇始的现代新诗,自20世纪初期萌芽、创立以来,就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现代新诗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去抒情化、重叙事性的要求。换句话说,现代新诗在抒情与叙事这两大要素之间,其天平是明显地偏向于后者的。本书适合对诗歌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以断代分章的形式,以赋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考察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与儒家经典的相互关系。第一章重点考察了荀卿“赋”篇与儒家礼学、宋玉辞赋与“扬《诗》守《礼》”等问题,认为荀卿赋具有明确的礼学追求,宋玉赋则严守赋之“讽颂”家法,发挥其美刺功能;第二章以两汉京殿苑猎赋为考察对象,详细论述了这些大赋所具有的美颂与讽喻意识;第三章以两汉失志与不遇、纪行与玄思、情爱与乐舞、抒情与咏物等赋为对象,考察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尤其是言志抒情赋的用世情怀等;第四章以魏晋六朝赋为对象,考察“儒学
宋神宗朝熙宁元丰年间,西京洛阳聚集了一批因反对新法而闲退于此的耆宿大臣,其领袖人物为司马光、文彦博、富弼。他们与此前早已移居于此且抱有相同政治观念的处士邵雍,以及当地耆老和后辈才俊,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文人群体,自称“洛社”,经常借着效慕唐白居易洛阳九老会的名义进行聚会酬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以文彦博发起的耆英会和司马光发起的真率会最为盛大。宋神宗朝洛阳诗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该诗坛中坚力量的司马光和邵雍,也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辉耀于文学与文化史。
围绕黎族文学中的神话意象、人物意象和生态意象等意象谱系,以小见大,生动阐明了黎族文学核心意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也阐明了黎族文学和壮族、苗族等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异与类同,更阐明了黎族文学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价值和文明凝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