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叙事视角的引入
顾名思义,《现代新诗叙事传统研究》是一部从叙事的视角来观察、解读和总结现代新诗的创建、发展及其流变规律的专著。这样一来,必定要牵涉何谓叙事的问题。
在西方叙事学盛行已久的情况下,谈论叙事,极易引起歧义,即人们常常会把其与西方叙事学中的那个故事性相混淆,以至于几乎形成这样一种态势: 一在诗歌中强调叙事性,就是在强调诗歌的故事性。而诗歌原本就不是凭仗讲述故事实现其文本价值与意义的,如此一来便轻而易举地否定了诗歌与叙事的关系。
事实上,所谓诗歌中的叙事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小说的叙事。换句话说,当西方传统叙事学研究由对小说这种叙述文体的研究,扩展到对抒情诗叙事领域的研究时,其研究主体已不再是那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而变成了与诗歌这种文体更和谐、匹配的情节。这种转向从《抒情诗叙事学分析》一书的作者彼得·霍恩等人的论述中,可以明显地体悟出来。他们说:
在将叙事学的构建运用到抒情诗时,我们首先开始的是,将发生之事层次与呈现(presentation)层次之间在我们认为作为主要的、基本材料的各种事,与这些事在文本中被媒介调节的方式之间进行区分。我们设想,情节(或如我们将要称呼的故事)并不客观地呈现于(实际或虚构的)事实中,也不存在于(人)这一行动者(agent)在各种事的基础上将它们构建起来之前。这样,发生之事层次就被解释为按时间顺序、且仅仅按时间顺序组织的与文本相关的存在物(existents)和各种事的有序的序集。它们之间有意义的连接建立在呈现层次上,通过媒介调节和发送实体(抽象的作者,抒情人/叙述者,抒情人物)的作用,并透过聚焦[……]而产生影响。发生之事层次与呈现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诗歌文本要求表现发生之事,但这些发生之事仅仅通过文本的词语而来。
上述的这段引文非常重要,它向人们讲述清楚了何谓诗歌,当然主要是指何谓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假如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似乎可以这样表述: 围绕抒情诗构建起来的西方叙事学理论,主要处理的是发生之事(指构成基本材料或素材的各种事)与呈现之事(指如何按照时间的顺序,把构成诗歌文本的各种材料或素材的事有序地呈现出来)间的一种关系对一个具体的诗歌文本研究而言,研究者主要是从两个层次,即发生之事层次与呈现之事层次予以展开。
总之,所谓的诗歌叙事学研究,研究的就是这两大层次间的关联与转化关系。在这两大关系范畴中,呈现之事层次显然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此环节才能把发生之事转化为文本的词语化。无疑,诗歌叙事学有着自己独特而明确的研究指向,它指向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按照事件顺序来探讨一个诗人或者一首诗歌是如何把材料之事呈现成文本之事的过程及技巧。用彼得·霍恩等人的话来说,解释发生之事层次的过程,就是把各种事的有序地序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诗歌叙事学研究,最终也就变成了对诗歌的一些情节、片段、事件等序列结构、交流状况以及聚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由以上拆解可以看出,西方诗歌叙事学中的叙事,主要是指对构成一首诗歌的各式各样的事件予以有效的处理与安置,即研究的是如何让生活中的那些初级事件,演变成艺术文本中的词语事件问题。其注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诗歌文本的叙述结构问题与如何对这种结构进行技术分析的问题。
西方这种有关抒情诗的叙事理论给本书的研究带来了诸多启发,特别是在对构成诗歌文本要素的认识方面以及具体文本结构的分析方面,提供了不少有用的理论工具。然而仍需指出的是,本书中所说的叙事并非完全是这种意义上的叙事,它有着特殊的语境: 首先,它不单纯地研究一首诗歌或某一类诗歌的叙事结构与叙述技巧,而是与整个叙事传统联系在一起的;其次,这个所谓的叙事传统也并非是指艺术诠释上的那种承继与发展的关系,而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那个著名的抒情传统说。即本书试图通过叙事这一视角,证明用单一的抒情传统线索,难以把以诗歌为核心的中国文学传统全面而准确地呈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本书中所说的叙事或者叙事性并非是对西方叙事学的一种直接引用,而是其在中国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一个事实存在。
……
绪论1
一叙事视角的引入1
二去抒情化、重叙事性9
三事与叙事传统模式的建立18
四叙事: 中国诗学的一条隐性传统27
第一章无传统时代的现代新诗传统36
第一节有无传统的论争36
第二节现代新诗的叙事性与现代性41
第三节指向科学与民主的叙事性49
第二章现代新诗中的三大叙事传统55
第一节为人生的叙事传统模式55
第二节以理为上的叙事传统模式63
第三节西方宗教哲学框架下的叙事传统模式76
第三章从《尝试集》到《女神》: 叙事与抒情的新诗传统91
第一节新诗奠基时期: 郭沫若新诗的缺席91
第二节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式: 抒情与叙情99
第三节非抒情、非个性: 一种更具时代性的话语109
第四节一种反个人主义的诗学: 以写景叙情为
主导116
第四章胡适的现代新诗叙事观念122
第一节说理的诗与具体的做法123
第二节诗的具体性与美文的含混性133
第三节叙观念与叙主义146
第四节从言无物到言有物159
第五节从诗缘情到诗说理167
第六节事与叙事177
第五章胡适新诗理论的跨界叙事与叙事说理191
第一节作诗须得如作文的理论辨析191
第二节引文入诗201
第三节用文之长,补诗之短210
第四节新的诗的观念与新的作诗的方向221
第五节平常经验与是人生的诗学观念228
第六节叙事方式与实际问题234
第六章叙颓废之美与悲观主义哲学的李金发245
第一节笨谜之谜与误读之读246
第二节师承想象、美与颓废250
第三节叙同一首死亡之诗259
第四节从古诗的愁绪到李金发的死亡273
第五节虚无之梦和叔本华悲观的人生观281
第六节一种不同于古诗的死亡叙事294
第七章作者、隐含作者与角色设置: 穆旦的《诗八首》305
第一节谁构筑了诗歌文本: 有关隐含作者306
第二节抒情的间接性: 从隐含作者到人物角色312
第三节我与你: 不符合传统爱情的爱情角色317
第四节不可永恒性: 一种现代爱情观念的演绎325
第五节我们: 攀岩在宗教哲学峭壁上的人物
角色332
第八章袁可嘉与现代新诗的叙事传统341
第一节命名: 现代新诗的综合性传统341
第二节戏剧化对现实性的取代349
第三节戏剧化与客观性、间接性356
第四节走向叙事性的现代新诗361
结语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