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界定农业宏观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阶段与农业问题转换、经济周期与农业发展、农业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农业、开放经济与农业、农业经济转型的阶段、农业增长的经济学源泉等问题着手,深入探讨了农业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弥补了农业经济学领域只关注微观而忽视宏观的不足。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连续出版物,两年一本。本报告主要基于《乡村振兴综合调查及中国农村调查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围绕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完成的调查报告。调查数据由农发所全体研究人员于2022年8-9月前后赴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黑龙江省、贵州省、四川省、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10个省(自治区)开展第二次追踪调查,一次次共完成了308个行政村,3833份农户调查问卷,本次追踪农户达到80%。通过数据分析,对乡村振兴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主要从农民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四个方面论证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技术动力
本书主要研究职业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完整呈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在扶贫、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阶段的全历程,探索职业教育在其中的行为、作用、贡献和意义。本书共4篇10章。第一篇为基础篇,旨在阐明职业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并对职业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二篇为实践回顾篇,包括职业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的理论渊源和政策历程、职业教育扶贫实践路径、职业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的产业特色,以及职业教育扶贫扶智本色与新兴职业农民培育;第三
《农业创业管理》以培养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出发点,涵盖农业创业的时代背景、农业创业团队、农业创业机会与市场评估、农业创业资源整合、农业创业商业模式、农业创业商业计划书、农业创业企业的开办与管理等内容。教材每章都配有典型、鲜活的农业创业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联系实际,理解创业理论知识。教材重点突出,注重实用性,力求易读、易懂、易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业实战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农业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农耕文化遗产根植乡土社会,开创性地传承和发展了包括育种、耕作、栽培蓄水防洪、减蚀固沟、集流抗旱、保温增墒、拦截泥沙、培肥土壤、盐碱地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等在内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乡村礼仪制度。本书结合宁夏具体案例,以“天人合一”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总体架构,通过梳理分析传承于宁夏各地的农耕文化造产所蕴含的循环经济思想及生态价值,以期为宁夏构建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和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供经验支持和理论支撑。
2022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十四五” 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描绘出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的领导下, 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为我国物流业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8章,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对乡村振兴的时空布局和人才培育进行了系统性、实证性研究。 上篇“乡村振兴的时空布局”,分为时间轴和空间轴两个层面,首先从时间轴入手,阐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新时代背景、时代意义、时代要求,其次从空间轴入手,分析了扬州市乡村振兴的载体——美丽乡村、数字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成绩与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 下篇“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从“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效益链”入手,系统分析了乡村振兴中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问题,从职业农民到高素
产业融合是以技术为基础,以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效益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产物,逐渐演变为一种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本书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以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进而对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相关对策展开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路径建议,以此促进农村一二
本书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农村绿色发展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可行性原则,从绿色基础、绿色资源、绿色环境和绿色技术四个维度设计了农村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并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对农村绿色发展进行识别研究与特征分析,并根据结构、时间和空间三个视角的统计测度与特征分析结果,分析农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其三,基于多维驱动因素分析的结果,从金融发展与科技支撑两个角度分析农村绿色发展的驱动路径。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