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出生的莱亚·乌皮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一个拥有独特历史又鲜为外人知的东欧国家。那些年,那里的人们怀揣着乌托邦理想,外人几乎无法访问,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几乎无法离开。它是一个物质匮乏、买东西需要排队的地方,一个充满秘密和不可说的地方。对莱亚而言,那里是家,邻里之间互助,长辈期待孩子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那里有她的共同体和希望。
在1990年12月,在柏林墙倒塌后的一年,一切都变了。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可以自由投票、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但
小说《马利纳》的主角、亦叙述者是一个女性的“我”,出生在克拉根福,生活在维也纳。“我”一心爱慕着住在匈牙利街的邻居伊万,却得不到他的任何回应;与痴心幻想相对的现实,则是“我”与马利纳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在伊万身上,“我”倾注了自己所有的耐心、渴求与热望,得到的只有冷嘲热讽、在电话机旁蹲守的无尽等待,直至最后“我”变成了一个十分多余的人。 理性而现实的马利纳,却是一个无法在日常中发现美的庸碌者、直接拦截你想法的强权者,“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地位处于他之下。“我”热切渴求的无从实现
本书是德国浪漫派开创者施勒格尔的唯一一部小说作品,被视为浪漫派最大胆的小说实验。这部小说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定义男人(朱利叶斯)与女人(卢琴德)之间的关系,并且含蓄地对比其与启蒙运动的态度。小说混合了书信、寓言、双关语、象征、幻想、愿景、对话、自传、散文诗等多种形式技巧,代表了一种试图从形式上反映自然的丰富和混乱的尝试,以及反映宇宙中存在极其丰富的不同形式的尝试。小说的结构大致如下:前六部分展示了主人公朱利叶斯的形象;中间的核心部分展示了朱利叶斯如何成为现在这样的人;后六部分预示着
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所长、俄国文学史研究专家普鲁茨科夫主编的四卷本《俄国文学史》,推出后的三十年间一直是苏联及俄罗斯本土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为各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士所参考和征引。围绕四卷本“科学院版”《俄国文学史》的译介问题,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展开过多次讨论。 本著梳理了该项翻译工程如何全面呈现苏联时期一流学者所描述的从10世纪至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学的发展进程,展示这一千年间俄国文学的历史演变、艺术成就、思想价值、文化蕴涵和美学特色;在和国内外同类著作的比照中
纳道什·彼得的成名作,出版于1977年。讲述1950年代一个成长于匈牙利传统家庭的10岁男孩聆听祖父讲述家族过往,并从自己的视角观察家族矛盾与没落的故事。小说在叙事技巧、对时间的处理、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故事题材等多个方面都备受赞誉,也由此奠定了纳道什的文坛地位。
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不仅有精巧的语言艺术、华美的叙事文本,更有伦理的审美表达、历史的叙事症候、思想的哲理探索。有别于17、18世纪的启蒙和19世纪的全面辉煌,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谱系,呈现出演变的多样性、复杂性:(1)在思想谱系层面,20世纪俄罗斯文学先后经历多重话语,在美学思想和文学体制方面发生重大演变。(2)在小说谱系层面,20世纪俄罗斯小说致力于维护人道主义与审美诗意,密切关注个体意识与社会现实,形成多种文学潮流并存的多元图谱。(3)在诗歌谱系层面,20世纪俄罗斯诗歌以“人的发现”
本书记述郭实猎于1831年、1832年、1833年沿中国海岸的三次航行日志,附暹罗、朝鲜以及琉球介绍。本书对于了解近代中国沿海与南洋地区各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稀缺史料,涉及文学、传教、中国居民、缅甸奴隶、马来人、国际贸易等内容。
这是一本关于友谊以及生命循环的感人故事。 一个暖心而平静的睡前故事,向小读者们介绍了关于生命的哲思和价值观。要走过最艰难的旅程,我们只需要一次踏出去一步,但我们必须继续走下去。熊在漫长的冬眠后醒来,并与他的朋友蝴蝶一起踏上了旅程。 我们要去哪里?熊问道。 所有地方都有秘密目的地。蝴蝶说。 当他们穿过森林、翻过山丘和度过一条大河时,蝴蝶提供了她关于面对困境、恐惧和活在当下的智慧。 熊天生的不耐烦逐渐软化,并坦然接受他周围的世界。随着季节的变化,他们发现自己又一次来到了熊的洞穴前。 风景在不同
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谈阅读、谈名家、谈名篇的随笔集。在文中,毛姆以一贯的冷静而幽默的风格讲述了他对阅读与写作的看法,叙述了诸位名家的生平和写作经历,还谈论了毛姆对于阅读、写作、各个文学类型的私人看法。
写不出的博士论文,忍不住下笔的个人写作项目,岌岌可危的经济状况,濒临破碎的婚姻,原生家庭的变故……一个青年博士的学术挣扎和感情生活的困顿,在詹姆斯·伍德这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犀利、风趣的展现。本书是他多年来真实生存经验及文学洞见的结合之作。由于自身的评论家特质,伍德在刻画这群英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群像之时,也用自己那种特有的柔情、优雅的品格,宽恕了他们的失常和冒犯,并为读者带来了这种社会较量以外的慰藉和情感力量。本书语言独到,灵气逼人,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