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广义修辞学理论范式和逻辑框架,分析1949-1999年间《人民文学》的话语世界文本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将关键词句微观分析与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把握相结合,展示文学期刊研究与修辞研究跨界场域,探索当代文学期刊研究新思路。
本书收录了作者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或现代学术经典的若干文章,其中较多跨越自己专业的随谈,所以作者自认是“聊为之说”。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关于先秦及唐宋诗文的随谈;第二辑谈及的近现代作家,也多是围绕他们与古典的关系而言;第三辑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或现代文学研究的评论,亦与古典学术传统有关。这些文字品评经典、“温故知新”,或可供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参考。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九辑,分为“特稿”“纪念《中国文学年鉴》创刊40周年”等五部分。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当代小说与诗 学的学术论文集。书稿选择-些在20世纪历史大变局中最具世界意识, 并致力于叙述创新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开展个案研究。力图回到这个时段的现实语境和作家的世界意识与视野中,来考察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精神的确立,以及催生这种新的叙事精神的情感结构与审美取向。意在从理论层面探讨作家的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主义言说的悲剧与规避对现代小说叙事的影响。呈现了现代中国文学叙事从人学到情学"的理论思考脉络。
作家、批评家的公共言说总能在不同层面上传播文学,潜在影响社会。本书会集韩东、徐则臣、王祥夫、李浩、弋舟、王春林、何平等十多位作家、批评家相关访谈十六篇,力图还原他们在不同场合的对话交锋。如韩东对乡土小说与前辈作家的阐释;徐则臣幽微而又深刻地绘制自我文学地图的雄心;王祥夫、李浩、弋舟对书画艺术或诸多现实的不同表意;王春林、何平对技术时代或城乡变革的坦诚言说;等等。这些现场感十足的灵动对话在不同意义上呼应文学研究、多主体的口语表达与对话交锋的生机,或能为板结的文学研究、沉寂的理论思维带来蓬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创新研究、当代文学——散文、当代文学——诗歌、当代文学——戏剧。
本书收录作者近二十年写就各类文章二十余篇,按相近主题分为四辑,既有对文学史和美学问题的深度探讨,也不乏当代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的评论和作为阅读心得写下的书评短札,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这些游走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美学边际地带的不同类型写作,记录了一位对文学理论抱有浓厚兴趣的青年经历本、硕、博阶段学习并成长为教授的学思历程。所谓理论的边际,既是对这些游走在边际地带的写作的指称,也传达了作者经此形成的理论理解理论的魅力正在于它的边际效应时刻。
本书作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湖南社会科学年度发展报告”的文学研究板块,通过关键词研究,重点抓取年度湖南文学热点、重要作家批评家、文学现象与思潮、重要作品、文化热点等,回顾湖南文学年度发展动态,把握湖南文学发展走向。关键词的研究具有文献价值、文学史价值、文学年鉴价值。撰写年度文学关键词,目前在国内是首创。本书分为“年度文学思潮与现象关键词”“年度文学力作关键词”“年度人物关键词”“年度文学机构关键词”4部分,共有关键词25个。通过关键词以点带面揭示和阐述2
大众媒介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大众传媒,不仅仅是新闻史家或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更吸引了无数思想史家、文化史家以及文学史家的目光。《“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本次新版,作者对内
本书回顾80后作家出道以来二十余年的历史,认为80后文学是理解这代人的精神窗口,也是这代人献给世界的精神财富。本书系统研究十余位80后作家,以聚木成林、汇涓成海的方式,探究这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特质,反思青年作家如何潜入传统,求真问道,在熙攘之世,修己度人,传承人文精神,赓续文学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