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岩石的风骨与画家的情韵——论画家梁岩和他的绘画艺术;哲理意念象征——谈申身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论刘章诗歌的美学特色;湖海襟怀大雅情——王充闾诗集《鸿爪春泥》读后等。
本书共分七部分,收录了《建设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中外比较视野下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文学家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文学接受的地域差异》《中国境内著名文学景观之地理分布》等文章。
本书是对萧殷先生这位现代中国文艺活动史上重要人物的总结与纪念,按时序收集、整理了有关萧殷先生的各类评说文字30余言,里面既有视萧殷先生为“恩师”的王蒙先生高屋建瓴的诉说,也有温儒敏先生作为乡贤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大家的精准有力的述论,以及许许多多老中青专家学者、文学爱好者的一得之见。有意思的是,里面也收入了萧殷先生的女儿陶萌萌女士的款款回忆。可以说,这本《师者·文心——萧殷评说七十年》基本概括了萧殷先生在文学创作、文艺思想、写作活动组织与指导等方方面面。
本书由《戏说文坛十二怪杰》和《论内江十作家》两部分合成。《戏说文坛十二怪杰》,作者对苏曼殊、李宗吾、钱锺书、三毛、贾平凹等十二个作家进行了系统讲述。《论内江十作家》,作者对来自四川内江的十个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家,如康白情、范长江、周克芹、刘心武、傅天琳等人进行了系统论述,展现了内江的作家方阵。
《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一书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大先的现代文学研究专著。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情感与精神生态的变迁,文学及其话语发生了深刻的转型。贞下起元,周流不息,本书立足现场,以批评为方法,在重释“当代”的基础上重思“文学”,梳理晚近四十年来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谱系,厘析观念与思想的时代特质,拈取历史、传统、德行、国家、世界、生活、资本、记忆、媒介等关键词,就它们与文学的互动实践展开具体分析,进而寻找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以期勾勒出简约的心灵与书写图谱
本书以“网络文艺生产规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号学理论,试图在更宽广的理论层面上寻找网络文艺形式的统一性。目标有两个:一是阐明网络文艺符号的本体特征;二是阐明网络文艺符号的生产机理。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本质上是一个问题。所谓网络文艺符号生产机理,就是指网络文艺符号的建构或创造规律,即网络文艺符号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其创作规律与传统文艺有何本质区别。因此,阐明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生产主体进行全面精神分析和考察,这不仅是因为网络文艺本身就是典型的精神产品,而且是因为这种精神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生产资
本文正文共分为五编十五章。编和第二编是作品新论,分别以莫言的不同文本细读入手,分别从故乡、童年、战争以及母性、责任、人生如戏、劳动美学等几个方面展开;第三部分以莫言及当代作家作品中凸显出的大悲悯、拷问灵魂诸命题,以及作家面对伟大变革时代所自觉意识到的时代感,进行了深度的探讨;第四部分讨论莫言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的传承关系的,分别以鲁迅和司马迁为个案,借此也讨论了莫言的话剧剧本创作;后一部分对莫言研究的历史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也对莫言研究现状进行考察和批评,并且提出莫言研究的若干新界面新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导论总体概括了莫言作品的三个特点:与本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关系;狂、雄、邪的追求;莫言的农民意识论。第二部分详细探讨了莫言与中外文学的关系,与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明清笔记体小说和传奇的传承等。第三部分提出了莫言研究的一些新的视角:莫言与大众文化、莫言与后期印象派绘画、身体视域与莫言小说的发生学等。文章的结论部分,指出莫言的研究虽然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但深入研究莫言在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同时常常逃离其影响、在上下求索中多方突围的多变心态,另一方面努力揭
本书对新时期以来的贾平凹研究做了全面的探讨。贾平凹是对当代文学有重要贡献的一位作家,对其作品的广泛批评和深入研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成果。通过对贾平凹不同时期作品评价的研究,梳理与考察了新时期以来作家、批评家与文学思潮、社会变迁互动共生的发展历程。本书既是对贾平凹的创作、批评与研究的总体考察,也呈现了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和文学发展的一个侧面,对于深入考察当代文学发展变革历程,以及作家和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转型及历史沿革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观念变迁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