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学从概念提出到引起各方面关注是19972013年10多年间的现象。2013年,《民国文学讨论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这一次讨论的主要文献,2013年以降,这一学术理念逐步走向深化。本书为第二辑,是第一册文献集之后的史料汇集,保留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以供学术研究参阅。所谓的代表性原则指的就是不再简单重复前期话题提出者的观点,或者重复前期已经被反复表述的思想主张,有自己独立的见地,也不重复自己其他文章中的观点,受篇幅的限制,共精选论文二十九篇,存目五十五篇,按照持续的探索深入
本书充分展示转型社会中国传统价值、文化观念和道德秩序摇摇欲坠所带来的社会阵痛,探讨了文学湘军的精神命途与漂泊之苦的思想根源,阐释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之多重困境下的心灵成长。文学湘军努力展示平凡个体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种种纠葛,揭示现代人面对社会急速变化所遭受种种尴尬的真实处境,他们推崇感性化、细节化的话语形态,反映底层人物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挣扎,他们往返于乡士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批判乡村的落后、呼唤都市文明,又抵触都市文明对于传统农村的侵蚀与冲击,努力重构地域经验
《人文》学术集刊由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主办,《人文》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人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办刊宗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注重内容建设和办刊品质。《人文》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突出学术原创性与新知传播,注重实证研究,鼓励综合创新,力图融通各学科,探讨各种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深度思考,展示中国思想学术界新成果。《人文》学刊力争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优质学术成果发表平台,与学界朋友共同为新时代中国学术的发展尽力。
人文关怀,学术品质;突出新
“五四”是研读现代中国文学不断重临的“起点”。100多年前,肩负着思想启蒙使命的知识先贤掀起了影响深远的“五四”文学革命。自此,以“五四”为坐标原点,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座鲜明的界碑,古典文学走向终结,现代文学正式启航。“五四”文学革命所蕴涵的民主、科学、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元素无不流布着现代性的内涵,让我们至今还在享受着它的文化余泽。本书借助《新青年》等新文化元典回到历史现场,摒弃单一历史主体的历史叙事,通过呈现“五四”场域中多元主体的语义表达与思维路径,梳理知识界在文学
如果重绘中国当代文学“后三十年”的地图,这几个枢纽点是不应该被忽视的:1976年、1979年、1985年和1993年。1993年作为1980年代文学的终结点和1990年代文学的开启,具有历史枢纽点的特殊意义。因为只有在1993年的文学变局里,1980年代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又一个“黄金十年”的历史命题才是成立的;而正是在这个枢纽点上,1990年代文学才告诉人们,它告别了当代文学漫长的理想浪漫期,回到了文学本来的面貌当中。因此,本书所谓“走向枢纽点”,就是通过对1990年代文学的重新研究,探讨这一
本书以河北省实力作家阿宁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力图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解读阿宁的创作道路、作品艺术特色、文化意味及创作理念等。作家阿宁及其作品前期研究较少,本书研究力求创新,弥补研究的不足,为河北省文学和保定市地域文学的研究提供理论贡献。
本书分为“序言”“创作谈”“访谈”“采风随笔”四辑,有为各类作品撰写的序言,精准点评作品内容;有对自己创作思想的剖析、创作历程的回溯:有接受各类媒体访谈的内容,展现自身创作情况;有对采风过程中所见所感的真实记录,共计约八十篇。书稿中收录的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创作轨迹、写作感悟,对一些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看法和评价,以及作者采风中的所见所感,折射出作者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呈现出全面、立体、真实的作家创作状态。
本书书名暂拟为《中国古代文论专题讲读》,是针对中文专业本科生而撰著的古代文论读本。本书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古代文论的核心论题进行专题式分析,转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吸收学界新近成果,在具备学术性的同时,让学生(读者)了解相关研究动态,加深对传统文论的理解。二是有效融合文论主题的梳理和文论作品的讲读。文论选偏重作品的注解而短于理论思想的梳理,文论史偏重理论思想的梳理而短于作品的深入解读。本书则将经典作品的分析融合到相应的主题脉络当中,对文论作品的讲读重点不在于字词的解释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重要指征之一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而中国女性由于在历史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势必经历更复杂与激烈的变动。本书聚焦清末民初女性知识群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身份确认和性别构建问题,上承古典“才女闺秀”,下启现代女性作家群,以近现代女性期刊读物为主要分析对象,以文学叙事、期刊文化、性别话语现象为重点研究方向,从性别研究视角阐释女性作家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自我”身份的逐渐确立。
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作家,他们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他们的作品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读者中间拥有广泛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和生平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以便能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早日实现中国文学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为此,作家出版社特邀请当代最具影响力与活力的评论家、学者,以老中青三代研究者相结合的阵容,撰写一套全新的“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采用专著的形式,一位研究者专注于一位作家,以一对一方式全面梳理作家的生平、作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