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国际史研究》No.27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国家研究院/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苏(俄)建交七十周特邀专论、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特邀专论、“经济冷战”特邀专论、“经济冷战”专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档案研究信息、口述历史及档案文献等。出版此集刊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冷战史研究的深入,并进一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档案文献栏发表的材料,为保留解密档案的原貌,本集刊未作任何删改。本集刊中文章的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仅供读者研究参考。
《冷战国际史研究.第25辑》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外交史学家所做的外交史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与评论。论者以世界史、比较史、全球史和跨国史研究为观察的视角,研究和评介了25年来美国的外交史研究的发展轨迹,认为多种研究方法的借鉴和运用,使该领域焕发了新的活力,跃上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高度。文章内涵丰富的学术史信息,以及启迪思路的引证评述,其为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将近5000万人丧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经受了冷战、地区战争以及核威胁的折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21世纪,还会再度爆发这类冲突吗?日益增强的经济和生态 相互依存、跨国制度和国际制度的发展、民主价值观念的传播会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吗?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又将如何影响国际政治?本书从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晦涩难懂的概念,为读者提供来自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以此帮助他们来解释、理解与评估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件。
《近代国际关系史辞典》是一部专业性的社会科学工具书,主要供靠前关系史和靠前政治学科教学人员,靠前问题研究人员,外交、外事、新闻和宣传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以及关心靠前时事的读者查阅之用。 《近代国际关系史辞典》选条的范围是以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起,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和靠前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期间的靠前关系史,时空跨越300年之久。 《近代国际关系史辞典》涉及年代较长,范围较广。
《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范式和实践创新》着力解决当前高校智库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的问题,即高校能不能建智库,为什么要建设高校智库;二是是什么的问题,即高校智库区别于其他智库的特质内涵是什么,优势功能有哪些;三是怎么做的问题,即如何推进高校智库建设,真正通过智库实现高校思想知识价值的转化、延伸,达到溢出效应。
本书主要分析和论述了1914~1929年英国对欧洲大陆和平外交战略的成因、演进和影响,集中论述了英国面向欧洲大陆的“欧洲均势”战略同法国追求欧洲大陆霸权政策的矛盾与互动。具体表现为,英国的“扶德抑法”政策与法国的压制德国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经过外交上的折冲樽俎,英国迫使法国一步步做出妥协,各相关大国在欧洲大陆安全问题和赔偿问题最终达成了和平的解决框架,促使欧洲在一战结束后步入短暂的和平时期,但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民航客机与恐怖犯罪分析、机上反恐的战术原则与优化实施、机上反恐战术与心理智能训练、机上恐怖犯罪信息的识别等。
史料证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一次次企图将其窃取。1885年时,日本通过非法调查,了解到钓鱼岛富藏铁矿资源,为“贵重之岛”,便想将其窃取,但慑于清政府的实力,没敢具体实施。1900年时,
《直译中苏高层会晤》系前苏联资深外交官、汉学家顾达寿的回忆录。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外交部特使在中国前后工作了12年,从普通译员一直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首席翻译,曾亲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风云,多次担任中共高层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柯西金、米高扬等重大会晤的翻译,对其间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作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并首次披露了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一些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