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接受美学、解释学等方法研究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构成了他的四张面孔:20世纪80年代初的“形式主义者”—20世纪8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者—20世纪90年代的后结构主义者—21世纪的大众文化批评家。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展现了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的一个侧影。本书力求通过研究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借鉴西方文论提供参考性建议。研究界缘何,又是如何接受西方文论,反映了中国文论面临的问题。中国研究界出于发展本土文论的需要选
要让你失望了,读者朋友,匆匆浏览这几行文字并不能助你了解本书内容。如果你真想知道它讲什么,那就必须再花些力气。但或许失望之下,这本书你连翻都不想翻了。你真能做到这一步?不后悔?只是因为不爽?要是那样的话,那你的脾气简直就比本书主人公还要暴。至少他会在读完第一页后再决定去留。所以,周详起见,你是不是采取同样的谨慎操作更合适些?
我来扫墓25年了,从来没有跟你说过一句话。 但你不是我姐姐,从来不是。 我们没有一起玩耍过,吃过饭,睡过觉。 我从来没有碰过你,拥抱过你。 我不知道你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你没有身体,没有声音, 只是若干张黑白照片上的一个平面图像。 我出生的时候,你已经死了两年半。 你是上天的孩子,是看不见的小女孩, 从来没有人提起过你,大家谈话都避开你。 你是一个秘密,死着进入了我的生活。
本书共六章, 从英语学科认识理解、英语阅读基础研究、英语阅读策略形成、英美文学常用艺术手法、英美经典文学特征概论、英美经典文学鉴赏导读等方面, 介绍了英语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以及英语阅读中的一些基本策略技巧, 期冀能通过各个层面帮助读者掌握英语阅读技巧, 提升鉴赏能力, 在英语阅读中不断感受英语学习的趣味与魅力。
图书管理员茱恩从未离开过她自幼生活的小镇查尔科特。在妈妈去世后的十年里,寡言少语的茱恩一人独居,用书代替亲情、友情和爱情,翻过寂静生活的一页又一页。有时,茱恩会留意小镇读者所借的书籍,慢慢拼凑他们的阅读喜好,在心里想象他们别样的人生故事。直到查尔科特图书馆因为议会缩减开支而面临关门的威胁时,茱恩退无可退,不得不从书架后面走出来。为了拯救小镇唯一的图书馆和那些对她来说意义非凡的书,为了保护她和妈妈曾经留下无数珍贵回忆的地方,茱恩成为了查尔科特图书馆之友的一员。茱恩从没
《温室》是沃尔夫冈·克彭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被《出版人周刊》誉为“被重新发掘的大师作品”。小说讲述了德国小政客基特纽夫生命中的最后两天。流亡归来的基特纽夫希望实现重建祖国的抱负,但德国加入欧洲防务共同体和军事化的卷土重来,无情地摧毁了他的理想。面对政治的腐败,他倍感抑郁与失望,而妻子的突然离世则更让他悲痛欲绝。最后,永远的失败者基特纽夫奔上了通往比埃尔的莱茵河桥…… 在《温室》中,克彭糅合意识流、超现实和自白录等多种写作技巧,以犀利而绝望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温室
《仁慈的关系》是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包括其代表作《茹兹的陷阱》《理发师的手》在内的八个故事。他的作品常常被归入后现代派小说,因为其句型结构怪异,地点含糊,意思难以捉摸,情节跳跃性极强,结构常常呈放射性,叙事者总是模糊不清,结局充满神秘意味。除此之外,余泽民老师为作品所作的序也十分精彩,不仅详细讲述了作者的创作历程,也用基于自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剖析了拉斯洛那近乎疯狂的中国情结,毫无疑问,这将拉近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
本书讲述:一位瑞典年轻人塞缪尔车祸身亡,这究竟是意外还是自杀。小说开端,塞缪尔已经死亡,一位不知名的作家各处寻访塞缪尔身边有关联的人:他的邻居、前女友、祖母、母亲、童年时的伙伴等,想要还原他在世最后一天的状态,重构出塞缪尔的形象,并通过采访,探知这些亲近的人如何继续生活。
本书从作者游历“那不勒斯四部曲”天才女友故事人物原型成长地的步履中展开,通过探访因小说而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小城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还原了小说女主人公莱农和莉拉的原型,由此引出对作者埃莱娜的身份的解密过程。
《远东行记》是法莱尔《我的旅行》系列游记中的第一部,描写了主人公从法国出发,坐船穿越地中海和红海到达亚洲并在亚洲游玩的经历。《远东行记》着重记载了主人公在越南西贡(胡志明市)、印度支那、中国、日本的游历,以一个西方亚洲学家的目光,向读者展示了上述城市的面貌及生活其中的人的文化和精神状态,回顾了这些城市的历史,也展望了它们及亚洲的未来。作家渊博的知识、细腻的观察、生动的描写、幽默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赋予了《远东行记》以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