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接受美学、解释学等方法研究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构成了他的四张面孔:20世纪80年代初的“形式主义者”—20世纪8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者—20世纪90年代的后结构主义者—21世纪的大众文化批评家。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展现了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的一个侧影。本书力求通过研究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借鉴西方文论提供参考性建议。研究界缘何,又是如何接受西方文论,反映了中国文论面临的问题。中国研究界出于发展本土文论的需要选择性地引入巴特文论,西方文论的接受不是看其在多大程度上转述原意,而是研究具有当下时代氛围的理解者对其产生的合理前见,研究界只能在中国现有文论的前提下理解西方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