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并与沿线各国共同建设的一种全新的国际公共产品,同时作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载体与平台,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有效缓解当前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中决策的排他性、供给的不可持续性及供给收益分配的竞争性等失效问题,从多个维度提升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 基于此,本书以全球经济治理为研究背景,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样本,构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博弈模型,从理论上探讨沿线国家从不合作走向合作的前提与转化条件;再从沿线国家的现实基础出发,实证分析基础设施、科技及制度等三
本选题考察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地域差异,尤其是地方政府供地行为和房价的作用机制。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在城市居住用地价格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概括中国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主要特征,提出本书理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尺度下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地块尺度下城市居住宗地出让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地价和房价互动关系视角下城市居住用地价格形成机制研究三部分内容。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新基建在推动社会发展泛在互联和融合中的作用,涵盖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及典型产业链与新基建融合应用中的信息技术和安全需求,多维度分析了新基建信息技术的治理现状,提出了新基建时代信息安全的多元治理模式和治理框架。本书观点新颖,对新基建信息技术的安全和应用治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信息技术政策制定、技术研究和规制治理研究的相关人员,也可作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法律、社会伦理
本书对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的四十多个典型市镇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勾勒出其逐渐城市化的演变轨迹,不仅系统展现了江南市镇的分布格局、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而且对这些市镇曾经引领时代潮流、带动传统社会变革及至城市化的原因作了深入解析。
作为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政策工具,PPP模式并不是“万灵药”。PPP模式在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同时,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而形成公共风险。本书尝试对PPP模式公共风险进行系统研究,内容包括PPP模式公共风险内涵、PPP模式公共风险发生机制、PPP模式公共风险评估框架、我国PPP模式公共风险状况、PPP模式公共风险—公共危害转化机制及PPP模式公共风险治理措施等。PPP模式公共风险概念的提出和系统研究,不但将促进PPP模式研究的拓展和深化,而且有利于在实践中识别、评估和
本书以超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破解“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基于城市规模与人均福利之间“倒U形曲线”关系,统筹考虑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从资源环境、综合交通、城市治理、数字化以及国际借鉴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将超特大城市向内集聚的“中心城区”和向外扩散的“都市圈”作为重点优化空间,立足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总结提炼出若干基本认识,并着重从调控中心城区规模、鼓励多中心紧凑型布局、推广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等方面就
本书立足中国农民城镇化实践经验, 透过小农家庭的城镇化实践过程, 以及小农家庭应对城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变迁的适应过程, 理解中国城镇化道路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制度内涵。从农民城镇化实践逻辑和小农家庭现代性适应形态, 指出农村是农民城镇化的起点, 农民走出乡土社会参与城镇化进程, 并非单向度的一次性彻底迁移。农民家庭在获得城市体面安居的家庭发展能力之前, 呈现为城乡之间紧密互动的循序渐进的进城过程。
本书在对城市群内产业分工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借鉴泰尔指数对区域差异的分解思路, 从总体空间差异、中心和外围间的区域差异、外围城市间的区域差异三个空间层次, 探讨分工对不同空间层次区域差异的影响机理和效应。
特色小镇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产物,是适应性造就的新模式。本书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对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及其演化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特色小镇的本质与自适应演化规律,丰富了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成长规律与演化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加深了社会各界对特色小镇的认识,为政府与企业建设特色小镇提供了决策参考。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对于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来说,城市生活成为国民生活的常态,城镇化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热门话题,人们更多地是在谈论“城市病”。但对仍处于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的中国来说,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城市一直是生活美好、经济发达和现代化象征。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中国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城镇化,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也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征。现阶段中国的城镇化正处在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上,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我国城镇化的特征、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