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以《东文选》所录诗歌为中心,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韩国高丽文人的汉诗和中国文学的关联和这些诗歌中的中国文化要素。这里包括高丽文人汉诗中出现的中国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文人墨客、典故以及诗歌中引用的中国经典中的句子和著名作家的诗句、辞藻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考察《东文选》所载诗歌利用中国文化的具体情况,如他们到底利用了哪些中国的历史人物、典故和诗句;他们为什么利用这些历史人物和典故;在诗歌中他们如何利用中国的历史人物、典故,提高诗歌的艺术表现力的;他们为了提高自己诗歌的艺术表
本书旨在对荒野意象这一概念隐喻进行溯源梳理的基础上,将美国文学发展置于这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加以观照,通过梳理现代化酝酿期、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历史阶段美国代表作家、作品对荒野的刻画,着重阅读、梳理17世纪殖民主义时期到20世纪末期的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以生态主义批评和空间地理学为研究切入点,将荒野作为地方概念的一个重要维度,剖析其背后的宗教、生态和隐喻内涵的同时,梳理人类对“荒野”地方感的依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变迁和发展规律。 同时,把荒野意象置于美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
上田秋成是日本江户时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雨月物语》和《春雨物语》一方面具有深厚的日本传统文学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具有超越时代的近代性。 本书以上田秋成的小说和部分散文作品为个案,以晚明的人性解放思潮和上田秋成同时代的日本思想家的言论为参照,将其置于同时代东亚的文化语境中,通过新的出典与材料的挖掘与分析,从更宏观的视野和新的角度对上田秋成文学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和全面的分析。
《即使不努力》是韩国当代倍受喜爱的青年作家崔恩荣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共收录十四篇作品。在本书中,崔恩荣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年轻而敏感的心:无法坦诚相待的同窗好友,迷茫而麻木的职场青年,与异国他乡格格不入的少年……书中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却在轻描淡写之间显露出作者对内心困境与情感伤口的敏锐洞察,她将年轻人所经历的狼狈和尴尬、羞愧和愤怒、孤独和不安,用清澈明净的笔触一一抚摸,充满善意和理解。 崔恩荣以清新温柔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其文字简洁自然,蕴含一种平淡的魅力。她
这是第一部论述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的专著。该著将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史放在全球语境中进行考察,发掘其特殊性、重要性及填补空白的必要性,提出三十年的三个阶段论,角度新颖,资料翔实,论从史出,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反映历程与面貌的研究成果。 本书研究日本新华侨华人文学三十年(1990—2020),对应(或连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17—1949),具有填补空白的创新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日本新华侨华人作家从“乡愁”到“越境”,从“抗日”到“知日”,开始了对异乡的语言及文化的探索
本书涵盖日本有文字记载以来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由各时期时代背景简介、文学发展综述、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简介, 以及思考和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 旨在帮助学习者从宏观上把握日本文学发展脉络及动向, 从微观上了解其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主要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达到认识日本文学本质的目的。教材既保持了史类的严肃性, 又有较宽泛的知识性。
平成年代的日本社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危机,维系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道德伦理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裂变和转型。本书立足于转型期的平成社会,依据文学所承载的文化建设功能,利用代表日本当代文学律动的芥川奖这一平台,将各自书写的、相互独立的30位获奖女作家的30部获奖作品聚焦在“价值取向”这一主题下,对日本社会价值取向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获奖女作家文本世界的现实书写,围绕迷失中的问题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探索、引领中的问题破解深入探讨了该创作群体对价值取向的认知、找寻及引导,总结了平成年代芥川奖获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熊的铺路石》《沙贩路过》《在古堡》。
“梦想是不会轻易实现的啊。”“是啊。无论是谁,都抵不过现实。”“那你认为,希望都是难以达成的吗?”“难以达成的才是希望吧,不过也不尽然。这是我和零崎之间发生的一个片段。是我们的对话节选。人类啊,但凡对这个世界还抱有疑问的,即使不是像我这样的戏言跟班,也多少都有过一些类似的经验吧。我所指的“似曾相识”,并非源于那些廉价的同理心与共鸣感,或是卑劣作祟的迎合与从众意识,又或是奇迹般随处可见的同步性。而是产生于“现在是在说某某事”的认知或概念之前,仿佛映在水面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