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迪·格拉夫曾经的梦想是向月球发射火箭,但他亲手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杀人武器:V2,它可以携带一吨弹头,以三倍音速飞行。凯·卡顿-沃尔什刚从学校毕业,就被招募到梅德纳姆皇家空军基地,成为中央判读组的情报人员。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V2有任何交集,直到11月的一个早晨,她在伦敦沃里克街的公寓里遭遇了V2袭击! 他们在一种别样的战争里煎熬着、挣扎着,终于决定抛开过去、迈步向前。然而,又一颗呼啸而来的V2导弹让两人的命运发生了剧烈的碰撞……
有一只鸭子,总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常常遇到糟糕的事。他打算去问问聪明的猫头鹰,怎样才能变得幸运。鸭子在路上遇见了一只肚子咕咕叫的狐狸、一棵长不出树叶的果树和一只孤单的天鹅,他们都有各自的烦恼,也都拜托鸭子帮忙去向猫头鹰请教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鸭子走了整整一天,正当他以为自己又一次运气不佳的时候,猫头鹰出现了,还告诉他:你的运气并不差!鸭子和猫头鹰谈了一整夜,返回的路上给大家带回了答案,可是却遭到了饥饿狐狸的追赶。幸好,鸭子在果树的帮助下逃脱了危险,还和天鹅交上了朋友,这时他才
《马尔特手记》,全名《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德语大诗人里尔克唯一的长篇小说,动笔于1904年,最早出版于1910年。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日记中的我马尔特出生于丹麦,他于二十八岁那年的秋日独自抵达巴黎,落脚于拉丁区图利耶路上的一家小旅馆,穷困潦倒地度过了那年的秋天和冬天,迎来次年的春天。逗留巴黎的这段时间里,他在四壁萧然的旅馆房间里写下一篇篇手记,记录了内心发生的深刻改变和脱胎换骨的成长。小说由这样的71个片段构成,还包括几条里尔克虚构出来的编者的注。这部
中学教师戈列格里斯游荡街头时,无意间在书店发现葡萄牙作家普拉多的随笔《文字炼金师》。书中的语言振聋发聩地敲击着戈列格里斯的心,使他从井然有序、一成不变的生活中瞬间醒悟并迫切希望改变。他搭上前往里斯本的夜班火车,去一一拜访普拉多书中的亲友,一步步重新拼合这位非凡医生与天才作家的生命图景,构建天赋异禀但难逃生命孤独的普拉多形象。
治愈一个孤独的人,需要另一个孤独的人。戈列格里斯一路跟随着文字以及文字里的人生逃离忙碌不变的庸常,延展外在与内在的各种可能性存在,呈现帕斯卡尔式的哲学省
发表于1917年的《散步》是瓦尔泽散文的代表作,而作者本人也因此被称为错过了时间的散步者。散步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在这部作品中这样被优雅地思考过。
不散步我就像死了一样,瓦尔泽说,我所热爱的事业也就毁灭了。然而在当时的评论家眼里,《散文》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瓦尔泽从一篇散文滑向另一篇散文,以移动的视角、哲学的思辨漫步于城镇和乡村之间。一个瑞士作家在世纪之交写的心灵独白,深深影响了一众文学大师。即使在他自己的一生中,罗伯特·瓦尔泽没有
《德意志论》(1810)是欧洲浪漫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德·斯太尔夫人晚年流亡期间游历德国后对自己的文化思想的一个总结。《德意志论》分四部分,本书是其第二部分,细致分析了德国文学艺术的特点,评述了德国作家的性格和倾向,考察了德国特有的形而上学气质的根源。维兰、歌德、席勒等古典作家及其代表作,都在书中得到鉴赏和评价;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如施莱格尔兄弟,更受到作者热烈的推崇。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描写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低头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文中的名字)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靠与外祖母一起摘野果出去卖糊口,他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干过洗碗工,还做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但他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的书籍。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像素》可以被看作一部由30个看似独立的短篇构成的中篇小说。华沙犹太区孩子的手、希腊移民的舌、布达佩斯检票员的脚踝……这些器官属于一个个普通的欧洲人,他们在近一个世纪的时空里时隐时现,有时以同样的名字上演着全然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分别以身体器官命名,在黑色童话般的语言里,讲述着现代世界里的失落和苦涩。那些或平凡或边缘的人物,正如身体器官一样,彼此关联而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