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研究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新时代以来搞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中,结合我校特色,特别对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研究有了初步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为破解生态帝国主义,化解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解确立哲学地基、方法论路径与行动指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历经百年的开创与奠基、推进与丰富、深化与发展、转型与变革,形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形态,必须深入研究阐释最新生态文明思想的自然观、生产观、生活观、治理观与全球观。广泛激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绿色存量”,用好中华优秀传统生态资源实现“绿色增量”,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加速生活方式的“扩绿量”“减
马克思主义经典军事理论的精华蕴含在各个时期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之中。本书结合研究当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需求,精选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十二篇经典著作。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实践的分析,和对这些著作内容的深入研读,使读者深刻了解和掌握革命导师研究战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独特生命力的价值认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能力,提供观察认识战争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
本书按时间顺序整理了1910-1976年间毛泽东对国内外、党内外革命、战争、改革及发展趋势作出、后来又被证实了的预见五百多个。这些预见, 主要从《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年谱》等著作中选出, 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些预见, 读者可以深刻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为什么会成功。本书为了解毛泽东、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新中国, 提供了又一个新的视角和又一批新的史实。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2023年修订版。本书主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本次修订重点:第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要全面融入本教材。第二,教材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除导论和结束语外,分为上下篇共八章。其中上篇四章,分别阐述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本书运用诠释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资本论》中国化诠释的历程、基本经验及启示。首先,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宏阔视角,阐明了《资本论》中国化诠释的百年历程,把《资本论》中国化诠释不同阶段的特征概括为“四说”,即“重点说”“展开说”“着实说”和“融创说”。其次,立足于历史和现实发展,把《资本论》中国化诠释高度凝练为“八条经验”,以揭示其中规律性和普遍性要求。最后,在梳理历程、总结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把《资本论》中国化诠释提炼为“六点启示”。本书能够为“读原著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的经典篇章, 使其经典理论遗产再次进入当代大众视野。彼得·奥斯本 (Peter Osborne) 强调了马克思著作中的浪漫主义传统和现代主义遗产, 他把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研究, 具体地说, 是对人类作为实践的历史人的意义的考察。奥斯本引用了大量马克思著作中的段落, 并展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驳斥了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还原主义思想家的神话。马克思所说的“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哲学上比一般人所认识到的要丰富得多, 也更有独创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21)》是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的,是马克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的第七个年度报告。该报告从2021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专论和研究进展,以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七个二级学科学术发展,论述了2021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情况。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