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著从局地到全球视角,进行小型水体的水环境评估。研究内容始于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农业水塘。专著提出保育这种有着千年以上历史,但是容易被忽略的小型湿地生态系统,存在多种技术和政策的挑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接着,专著以长江下游茅山地区的局地低山丘陵小流域为例,先后采用针对性适配的HSPF水环境模型,从源码层级改进的SWAT水环境模型,定量评估农业区域中多水塘-沟渠系统的氮素运移、水资源调蓄、洪水拦截效应;并进一步通过Matlab编程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定量评估了多水塘-沟渠系统不同区域
人水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协调人与水的关系问题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命题,也是推动可持续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本书紧紧抓住人水关系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这一研究主线,深入分析人水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其生态智慧,初步揭示人水关系的演化机理与相互作用规律;开展小流域土地利用与城市河流水质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土地利用与水环境的交互作用机制;基于土地使用与水环境的内在关联性,提出面向水环境目标的生态规划方法和控制策略;通过构建滨水空间设计要素体系,提出滨水空间的适应性模式,形成滨水空间设计方法体系。
本书在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既有理论和现实实践中,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阐述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理论基础, 分析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内在逻辑, 探究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约束机理, 探求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优化路径, 以期丰富目前关于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讨论, 推动地方政府间跨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有序、持续和稳定发展, 促进地方政府间跨域合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本书通过梳理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演变过程得出如下结论:①自然力对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影响程度远大于人力。②当代北京城市面临的诸多“水问题”是历史问题累积的结果。③城市性质、等级决定了北京城市水体空间的类型构成及总体容量水平。④同一时期北京各类水体空间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⑤各类水体空间之间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⑥北京城市水体空间与陆地空间彼此影响。⑦提出古代北京城市内涝成因及其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启示。⑧总结了古代北京城市水体空间景观营造经验。
近年来,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仍有不小差距。我国的水环境保护比较注重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其中对美国水环境保护政策与管理的研究借鉴更多一些,是因为美国水环境保护政策与管理较好地实现了水环境治理目标。 美国水环境保护政策与管理起步较早,以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的标准体系为基石,在立法、制度设计、管理机构设置、公众参与、资金筹措、监督执法等方面比较成熟,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可以形成合
本书围绕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改善水库水环境问题,提出“联合水库、动态过程、调和效益、协作调度”的生态环境调度研究新思路,研发改善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技术,开展基于三峡水库水环境改善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依托重大水利工程的水环境长效治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三峡水库水环境特征和污染负荷评估;三峡水库水环境对水库调度的响应关系;三峡水库及下游水环境对水库群调度的响应模型及解算方法;基于库区水源地安全保障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基于三峡水库下游生态环境改善的联合
海河流域水治理战略研究赵勇户作亮王庆明等著内容简介海河流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承载地,本书立足海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针对流域水安全现状,系统分析了流域水治理存在的重大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海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地下水修复与保护、主要河湖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洪涝灾害防御以及水治理能力提升等战略措施,为海河流域水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选取辽河干流水质较差的入海河口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辽河河口区的水环境现状、水污染负荷、环境容量、入海总氮等问题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针对支流河水质较差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为辽河河口区水环境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书共分5章。第1章介绍了河口区的自然情况,第2章对河口区主要支流河提出水质提升方案,第3章明确了河口区水环境承载力,第4章提出河口区总氮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第5章对未来河口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规划。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
本书通过对比分析现场测试、模型优化、多源遥感信息解译技术,明确引黄济青调水工程影响下的地下水水量、水质历史演变过程,阐明工程对地下水生态环境的效益、气候及农作物的响应机制,提出了适合研究地区的地下水生态环境调控技术方法与措施,并建立工程地下水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从而为定量评价引黄济青调水工程地下水生态环境效益提供理论支撑,为引黄济青调水工程沿程地下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引黄济青调水工程地下水生态环境评价提供创新和科学的操作方法。
本书坚决贯彻落实“节水优先, 空间均衡, 系统治理, 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以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伟大实践为基础, 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基础, 提出水环境系统治理的科学思想, 研究与构建水环境治理的系统方法, 包括管理系统、技术系统、方法系统、关联系统等, 总结提炼茅洲河水环境系统治理的成效, 提出了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