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研究福山不同时期相关理论作品基础上,本书从源流、方法、理论、历史与未来等五个方面对“历史终结论”新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源流篇:主要追溯、梳理了历史终结论从起源到原生形态形成,到重构形态创作的过程。2.方法篇:主要概括、批评了历史终结论重构形态采用的新的研究和论证方法。3.理论篇:主要总结和评价了历史终结论重构形态的理论内核及其基本维度。4.历史篇:主要阐述与批评了历史终结论重构形态在阐述政治历史中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及一些重大史实的错误理解。5.未来篇:总结了福山历史终
本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人学与技术观为学理基础,深化阐释及探究人工智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意义、重要性价值、现实性境遇与可行性路径。主要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基础学理阐释,包括导论、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成果选题、写作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予以界定与厘清,重点阐释人工智能等相关概念、融合与创新的价值哲学意蕴,以及关于人工智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创新的本质关联与内在逻辑。第二部分,理论问题研究转向至现实问题研究,该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内容,重点分析二者融合创新的现实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演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进路研究(22YJC710100)。 当今时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各自领域内迅速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交融互涉、相互渗透的趋势。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把担负着铸魂育人历史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向重要的历史方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已潜移默化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人工智能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利器。如何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有效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致思于无产阶级和人类如何摆脱各种禁锢与奴役的枷锁、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真正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恒久主题。由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充满理论张力和魅力的经典学说。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理论基础以及基本特点等问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整体样貌和不同于其他政治学说的鲜明特征。分论部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关注的重大问题,从阶级、革命、国家、政党、民主、治理、自由与共同体等政治学的概念、范畴和原理展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为理论基础,在探讨了国家认同的价值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对国民、族群、民族的生存发展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围绕国家认同的价值本质、特征、生成根源、评价和实现等五个问题展开。通过对国家认同的价值透视和理性批判,初步探索建构国家认同的价值论体系。
本书在对钱穆先生的著作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大一统、政牧关系、礼法政制和历史政治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复古和“西化”都不可能成为现代立国的实践立足点,应当在共和立国的大方向上来看待传统与现代性、中国与外来文明的关系,在大一统现代升级的视野中来理解晚晴以来的变革、战争与政局。可以说,治体新论是在开放吸收中西传统启示的脉络中加冕共和的,正如钱穆代表的经史经世之学是在与舶来政治学的会思中演成了传统现代生成的典型路径。本书所论,不限于政治思想史,更着眼于钱穆这一类先行者指示出的政治社会学术。
本书以信息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揭示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强调企业家和创新对经济的作用,带来了关于创新、意外和丰富的新视角。全书围绕“财富就是知识,增长就是学习,货币就是时间,信息就是意外”四个基本理念来展开。
《常识》是托马斯·潘恩于北美独立战争期间以一个英国人的署名而发表的小册子。书中强调的许多思想成为北美人民的战斗纲领,并被《独立宣言》所吸收。《常识》以先知般的洞察力和政治远见,为北美人民分析了争取独立、在新的原则基础上构建政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潘恩高扬共和与民主的旗帜,批判封建等级制和君主政体,以无私热情和务实思想为民众提出了革命纲领。
本书成了战争期间普遍大众的指导教科书,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思想遗产。
公元3—9世纪欧洲历史从古代转向中古。半个世纪以来,依赖于某些经典叙事性史料建立的宏大叙事备受挑战,新的史料与新的解释多种多样。在这一学术背景之下,以中国古代历史为参照,基于史料分析,广泛吸纳已有的研究成果,本书从政治与政治思想的互动角度,以罗马帝国观为关键词,对这一段历史转型进行了重新解释。随着古代罗马帝国遭遇政治和军事危机,多元化的政治思想涌现,帝国东西部也踏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东部地区率先成功转型为神圣的罗马帝国,而西部则经历了帝国消失、蛮族王国兴起、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渐基督教化,并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