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及辽宁省教育厅对高校“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要求, 针对当前的教学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书中简要阐述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问题及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 详细介绍了科技论文写作的步骤和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 给出了国内外几种著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还介绍了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毕业论文的撰写、科技论文的投稿、科技写作训练实例方面的知识。
跨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再无孤岛:跨学科的逻辑、路径与实践》不仅对跨学科理论展开全面探究,而且结合丰富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开创性建立跨学科领域的系统研究体系,使跨学科学习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与创新性。本书为教育工作者和跨学科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适用于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可作为高校交叉学科公共课程的教材,也适合中小学的跨学科研究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教学使用。
本书在介绍和批评当代三种主流知识论(过程可靠主义、新证据主义和德性知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知识理论:责任知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知道p,需要(且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i)以认知上负责的方式形成真信念p,并且(ii)获得新的信息不会使得原来的信念形成方式变得在认知上不负责(noundefeateddefeater)。根据责任知识论,知识不总是需要证据,也不总是需要可靠的过程或理智德性。本书论证了责任知识论比当前三种主流知识理论能更好地解决知识论的四个基本问题:Gettier问题
创造力是美国社会的标志性价值观之一。但是,“创造力”这个概念的诞生和被推崇的历史是短暂且充满争议的。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揭示的,战后美国人创造了“创造力”的概念,通过各种运动来定义它,利用它的力量来满足美国资本主义和冷战下生活的要求。创造力得到了一群专业人士——心理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广告人——的支持,在他们量化、解释和系统性再现某种被称为人类创造力的各种尝试中,又将自己独特又时常相互冲突的欲望注入其中。 今天,当创造力不断被追求、量化和最大化时,对这个概念的令人大开眼界的历史追溯,帮助我们看到
《科学史源流:经典与人物》是一部有关科学发展脉络的文集,题材涵盖古代科学经典、科学发展鸟瞰,以及现代重要科学家评析。全书分为科学经典与史论与科学家评析两辑。第一辑讨论《周髀算经》、《几何原本》及《大汇编》等经典的内涵与传播,中国数学与西方动力学各自发展的源流,诺贝尔奖所反映的当代科学发展趋势,以及对现代科学哲学的评析。第二辑则从不同角度讨论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杨振宁、高锟、霍金这五位重要当代物理学家。本书适合对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了解上述科学思想脉络和科学家者。
本书为“大学、知识、政策译丛”之一。本书作者卡罗琳·瓦格纳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献计量学、科技政策,是目前研究国际科研合作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二十世纪是“大科学”时代。在战略竞争和激烈的经济竞争的推动下,各国政府对国家科学机构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科研的巨大投入往往是一个国家无法独立承担的。在《隐形学院》一书中,卡罗琳·瓦格纳结合了定量数据和广泛的访谈,绘制全球科学网络的出现并追踪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她认为,从大型科学到全球网络的转变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前所未有
本书研究了创新政策的关键组成部分和创新投资的社会回报,考察了能够加快发明和创新活动步伐的机制,如通过教育政策等政策以及资助基础研究来扩大研究人员队伍,本书中的研究还考虑了资助基础研究的政府资助制度。书中的案例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拨款制度,给国内研究学者提供创新政策与投资研究的新思路。本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调查,这些调查揭示了创业政策在促进科学突破方面的作用。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发明史。在人类已经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当下,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及人类本身的革命性变化,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负责任发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发明是创新的源头,从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科技管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实现负责任发明,才能真正实现负责任创新。
本书从多角度论证了在技术发明阶段为什么需要负责任,提出了发明的伦理原则、责任原则和责任分配的原则,建构了发明人、企业、政府和公众参与负责任发明活动的机制与行动框架。
世界是声与色的世界,声音与颜色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要素,古典时期的自然人类首先对两者展开了形而上学的沉思,进而在近代欧洲做了科学的物理的还原主义或简化主义的处理。但声音与颜色的问题依然成谜。本书尝试从现象学出发探讨声色现象,形成一种声色存在论,指出声音的根本元素是寂,颜色的根本元素是黑,无声无色为虚无,而有声有色即存在;而从人类经验角度来说,今天需要维护或者重新唤起一种听无声和观黑暗的原初感知能力。
科技人力资源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人力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积极开发和高效使用科技人力资源,是促进科技人才合理布局和协同发展、构建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工作,对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本报告系统论述了我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全书共八章,主要测算了截至2022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以及截至2021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专业大类)、学历、年龄、性别结构和培养区域分布与流动等结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