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探索成渝地区中长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识别影响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建立大气污染排放和空气质量的响应关系。针对成渝地区清洁能源(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丰富、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状况下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的现状,设计基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约束的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升级情景,分析污染物控制技术水平、最佳可行技术等,建立成渝地区主要污染源减排措施库。最后耦合形成“产业-能源-末端”综合减排情景,利用减排措施库系统生成情景清单,并运用WRF-CMA
本书全链条清晰地展示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死亡、发病和症状的急性影响,大气污染物急性健康风险评估、预警、可视化等关键科学技术的研发,相应的工具包、技术规范和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以及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等内容。
本书在对环境管理体系与风险评价、环境工程管理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质量评价和规划等基础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水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管理、大气环境管理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进行了具体论述。通过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更具针对性。本书除了作为环境专业学生教材外,也可供环境工程管理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的编著出版凝练了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多年的技术成果,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将有关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和法规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与此相关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的专门论述。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移动源污染及排放控制概论、移动源国内外排放标准现状、移动源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移动源污染排放测试技术、移动源发动机的排放特性、移动源发动机机内净化技术、移动源后处理净化技术、移动源替代燃料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和移动源典型排放污染控制技术案例
本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应对进程,然后阐述了碳中和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进一步讲述了碳中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实施路径,最后介绍了碳中和领域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应用。本书注重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紧密围绕碳中和管理基本问题展开,是指导各界人士对碳中和理论、方法和实践形成系统性认识的基础教材。
本书在碳排放核算方法学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我国二维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并对工业能源、工艺过程、工业废水、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业等企业碳排放核算的边界、方法、指标体系等做了详尽的概述,为企业碳排放核算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的依据,区域维度为农业、林业碳排放核算、固废处理碳排放核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核算方法、指标体系。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描述了整个研究的思路,梳理了国内外主要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成果及相关法律法规,系统论述了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学。第二部分和第三个部分构建了中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 结合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新思想、新要求,以及大气污染控制领域推出的新技术和新标准,根据本科教材建设新规范进行编写。主要修订的内容包括以二维码的形式拓展了当前环保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工程技术案例等课程资源,增加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章节,精简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版) 第八章气态化合物控制技术基础气体吸收和气体吸附两节部分内容,改写了绪论、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移动源废气污染控制等章节部分内容,总章数增至16章。每章附有大量例题和课后习题,方便读者使用。本书
本书针对表层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化学活性及氧化潜势,围绕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质的光物理结构以及光化学活性研究主线,以高原湖泊溶解性有机质、溶解性黑碳、常见商品化溶解性有机质等为重点,从光化学活性、金属离子配位过程和常见卤素离子影响机制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表层水中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化学活性、常见金属离子对溶解性有机质的配位过程以及常见卤素离子对溶解性有机质光化学活性的影响机制等问题,剖析了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质光物理结构对其光化学活性以及氧化潜势的影响,建立了常见金属离子以及卤素离子与
本书主要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加权回归等多维技术,监测评价技术,以及文献检索和计量经济等方法,基于ArcGIS、ENVI、SPSS等软件,构建具有专题性监测应用的技术体系,开展丹江口核心水源区(湖北段)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消落区状况分析、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结构分析、生态脆弱性分析、生态价值估算、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等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国土空间管控、地表覆盖变化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的认识、生态保护和修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生态综合
甲烷是第二大温室气体,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节点,实现甲烷管控的意义重大。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根据科技部“双碳”科技工作的统一安排撰写本书。本书介绍了甲烷管控政策体系发展,对监测、煤炭、油气、水稻、畜牧业、废弃物等领域的甲烷管控技术进行了系统评估,提出了甲烷管控技术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优先行动计划,为我国履行甲烷减排的国际公约和核查各缔约方甲烷减排成效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