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主张虚无主义必须被克服的一般观点不同,本书主张虚无主义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它必须悖论式地保留于西方当下的哲学与文化中,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基础主义,而虚无主义如果被根除,就会招致一种新的基础主义,一种可能比第一次启蒙运动更危险的新的启蒙运动。这里的虚无主义当然不是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意识形态,如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反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反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等,而是后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是专注于虚无本身且自我指涉、自我解构的意识形态
本书从风靡当代的诸种后现代主义的通行观念入手,详尽暴露后现代主义在反思现代性时的轻浅和错位,将“对解构的解构”放置在冷战后欧洲复兴的背景中,由此考察美利坚式民主的得失,进而直指现代大学乃至整个西方文教体系的危机,作者认为,古典政治理性主义中蕴含着解决当代困境的出路。
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据驱动活动、快乐经济学、牧群网络和点击狂欢的世界。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汇编的一套学术成果,以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哲学,倡导从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本书稿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的总第36辑,收录了26篇原创学术文章,作者均为马克思主义及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的有良好学术声誉的学者。书稿共设三个
本书重在阐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同时期的思想及其内在联系与区别,从总体上把握理论家的思想性质,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理论问题的内在逻辑,进而揭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规律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学术研究史、传播史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
本书作者安德森用一种大写意式的粗犷笔法,粗略勾勒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文化,把具有种种倾向和内在差异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人物,置于统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之下,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了广泛论述和评价,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思想界提供了一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安德森在介绍和探讨西方马克主义的过程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为指导,在大量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著作的基础上,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展开他的思考和分析,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和赞扬,这为我们正确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树立了一
本书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弗雷格等哲学家关于形而上学的相关论述,将形而上学的面貌展现出来,并揭示它的性质和意义:第一,形而上学是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第二,形而上学与语言相关,与逻辑相关;第三,哲学就是形而上学,与加字哲学相区别,即形而上学是先验的,加字哲学是经验的。哲学的本质是逻辑,重要的哲学(形而上学)问题要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这种研究是当前思想文化中较为欠缺的东西。本书的读者对象为高校哲学学科教学科研人员、人文学科本科生及研究生等,本书也适用于对人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演进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谢林早期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作。谢林本人对这部著作同样十分重视,他在晚年撰写的《近代哲学史》里明确指出:“如果你们……想要准确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学的逐渐发展过程,那么我只能推荐他去研究这部《先验唯心论体系》。” 在这部著作里,谢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二重性结构,经过无意识地生产出外部世界而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过程,进而建立了一个包揽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目的论,并且以艺术哲学为封顶石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作为谢林早期哲学的枢纽,比
本书系统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探究他们关于异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领域,研究科技异化、交往异化、消费异化、大众文化异化的关系,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不同,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特别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的异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消除异化的途径,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围绕意识的虚假问题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不断展开着反思和批判。期间, 经历了从总体性的实践批判到分散性的文化反抗、从宏观的生产批判到微观的心理剖析、从同一性“建构”到差异性“解构”的逻辑演进和转换过程。由早先的阶级意识批判到后来的文化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揭示出, 资本主义社会已全面异化, 意识形态对主体的控制更加隐秘, 由传统宏观的政治经济统治演变成了现今微观的日常生活领域的心理操控。正是在这样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