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四条阐释路径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最具学术原创性、思想深刻性、现实前瞻性的阐释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分支;它们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不同阐释,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它们对工业文明与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于我们把握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书围绕着“重新理解马克思”这个主题,着重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也透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本书共分三部分:对人类学哲学本身的理论探索;人类学哲学与当代中国、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初步评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与双重理论构建;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思想在时序中的深入发展;从人类学哲学视域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及其开辟的“真正的哲学”等。
自20世纪以来,生命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书研究了英、美、法、德、日、韩、新等国家及我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与社会背景、生命教育目标的厘定和内容的设计、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并审慎提出一些启示和对策。本书既立足相关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体现出的民族性、阶段性、全面性、独特性,又注重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的反思与批评,更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教情特点,理论与实践并重,借鉴与批判同行,力图在新的时代节点上,绘制生命教育的国际“画像”。
《感觉的共同体》以艺术和再现的危机作为考察的引子,进而描绘了法国理论在当代的变迁,从而引入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最著名的四位当代法国左翼美学家、哲学家的思想,他们分别是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让-吕克·南希和保罗·维利里奥。通过对他们四人的审美政治理论的研究发现,二十一世纪的法国理论正在后结构主义的理论立场上做新的修正,这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建立以感觉和共同体的融合的理论结构框架,而感觉在新的理论中又与事件、呈现以及独异性相关,与之相反共同体则与再现、共通感和复数化等问题密切相
生命教育是关于死亡的教育,更是关于如何“生”的教育。正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因为生命是趟单程旅行,谁都无法重新来过,没有修正的可能。 本书包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孤独与联结、爱与性、自我成长与家族传承、选择与自由、挫折与韧性及丧失与焦虑等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人生议题。而我们日常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它们,更遑论与人讨论。本书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可以跟随本书内容的铺陈,开启“感知生命”的探索。 本书适合大中学生、教师、家长、心理学爱好者及希望过好一生的人阅读。
2011年余纪元老师在山东大学做的一系列演讲,后经余老师的博士生整理而成。该讲演系统讲授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其内容不仅囊括了《形而上学》的全部重要问题,还把《物理学》《范畴篇》《论灵魂》中的相关思想包括了进来。 讲演共有九章:第一章讲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著作、性质与方法;第二章到第四章讲授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与being;本体与属性;形而上学第四卷:being qua being;第五章开始讨论变化、本体与主体;第六章讲授了essence与form的确立;第七章到第九章讲授亚里士多
本书以书中同名文章《本雅明之墓》为书名, 并以此发散开来, 展现出一位人类学家的学术关切。本书的主题涵盖了本雅明之墓、哥伦比亚的农民诗人, 此外, 也有关于萨满教身体特质的讨论, 以及海洋的消失。这些看似松散的主题, 每一个都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 即对物件的欣赏, 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和人类学冥思。作者通过这些不寻常的散文, 向读者展示唯物主义知识为我们所栖居的极度抽象的、全球化的、同质性的和电子化的世界, 所提供的一条另类道路。作者通过本雅明之墓, 追寻一次兼具民族志式的
本书介绍了有关批判实在论这一科学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对于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助推作用。通过全面梳理中英文文献,本书不但为中国学者更加有效地使用批判实在论提供了重要参考,亦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了更为完整的说明。
本书清晰地梳理了《哲学研究》的主要观点, 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为线索, 详细介绍了他的语言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观点。书稿按《哲学研究》写作顺序分为六章: 第一章总括书稿的风格和写作方法, 第二章阐述维氏对奥古斯丁的批判, 第三章对“规则”展开论述, 第四章讨论“私人语言”, 第五章论述“内在与外在”, 第六章讨论“观看”。书稿可视作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入门书, 深入浅出地解说《哲学研究》中深邃的思想, 显示出作者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娴熟而中肯的把握; 同时, 作者结合当代学者对《哲学研究》
本书致力解决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化这一时代提出的课题,在深入考察中西古今经典诠释传统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勾勒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从古典形态向着现代形态转换的路径,并将其归纳为二个连续的环节:首先是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古今之变”,即启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完成从“古典论题”向“现代论题”的转换,然后是一种充分吸纳了汉语诠释学经验且有着鲜明中国哲学思维特色的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通过对当下汉语学界中国诠释学创造性建构实践的实证性分析,审视当代诠释学的发展趋势,最终将转型问题引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