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代中外交涉史料丛刊的一种。条约研究会是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修约决策机构。1926年10月,顾维钧开始筹划成立条约研究会,邀请专门人才处理到期修约相关各项问题。1926年11月9日,该会举行成立大会。自1926年11月18日第一次常会,至1928年5月3日第48次常会,该会共存在了一年半的时间。该会由顾维钧主持,参与人员包括王宠惠、罗文干、王荫泰、钱泰、刁作谦、胡惟德、汤尔和、严鹤龄、张东荪、郑天锡等。该会讨论的问题包括修订或废止旧约及相关的应对措施,特别是如何处理关权、法权、航权等重
本书是近代中外交涉史料丛刊的一种。发生于1900年的庚子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从来是晚清史研究中的显学,相关著述可谓浩若烟海。然即便珠玉在前,庚子研究也并非题无剩义,其隐而未彰之处尚多,庚子西狩便是其中之一。本书整理收录了6种与西狩相关的史料,其中有亲历者纪实自述性质的《庚子西行记事》《长安宫词》《西巡大事记》,以及汇集新闻、时论材料而形成的《回銮大事记》《西巡回銮始末记》,以供学界及相关领域的爱好者参考。
本书收录的文章,内容和形式亦是多样的。根据其形式和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偏于政治和思想层面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第二组偏于学术史和学术评论;第三组为会议发言和序跋,记述与史学研究相关的人与事;附录为一篇访谈录,比较系统扼要地讲述了作者的学术经历和感悟。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晚清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晚清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古老王朝最后的余晖,那里集结着时代潮头的困惑与茫然、自救与奋斗;同时,还看到晚清日常社会的缩影和普通人的文化心态……在这里,有关晚清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直白的文字叙述,而是带有温度和无奈的一种真实。透过那些历经百年的旧日影像,晚清历史的飘摇与残阳历历在目。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民国初年的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民国初年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在时代交叉点上诞生的民国,它充满新生的气息,但却有各类势力的暗流汹涌;同时,还夹杂着新旧更替时期的尝试与阵痛。
本书以著名知识人为主角,展现大清衰亡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目前第一本以人物而非事件为脉络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也是第一本全面、立体、真实书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专著。 内容严谨,史料丰富,论证充分,文史融合,语言生动,格式规范,创新地采用现代化“浪潮”说,原创地提出中国早期现代化三波浪潮,注重突出经世致用、大变局、现代化,“借人明史”贴近现实,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9世纪末期,随着西北边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加快推进“藩部内属”“行政一体”进程,试图通过“改土归流”对西北民族社会进行改造。本书基于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了近代西北地区“改土归流”历史进程,结合多学科理论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与手段,试图揭示西北地区民族社会近代化改造的本质与规律,以期完善近代西北土司制度研究的学科结构与理论体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入侵的不断深入,清廷迫于形势,被动反应,在穷途末路之下,学习西方,开展图新变革。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整个运动中,走出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洋务先锋人物,作品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变局之下,洋务派为维护国家权益与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自强抗争,以及为此饱受的苦痛与无奈。《晚清洋务运动始末》第一次全景展现了晚清洋务派在寻求国家自强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艰难抗争,
该书是一本研究19世纪初期英媒对晚清社会变革报道与评论的历史类学术著作。作者先是从早期中英关系的历史出发,回顾了15世纪前后到20世纪初期英人有关中国认知的历史流变。20世纪初期,清政府在面临一系列危机的情况下,开始迈出了改革步伐。英国主流报刊关注到了当时中国国内的变化和新气象,并进行了连续性跟踪报道。该书稿的重点内容就是梳理、分析这些报道,并得出结论:英国有关中国的认知,总是试图契合英国政策制定者的相关政策,并为英国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提供舆论和文化心理上的支持。
《近代中国》第三十九辑,收录了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方面16篇文章,内容涉及近代中国政治与法律、近代社会与经济、近代思想与文化、史料考辩等领域,均为专家学者原创、首发文章。政治法律方面的论文有《国民政府关于1939年暹罗改名事件的因应研究》,近代社会与实践方面的论文有《乘势而起:民国时期的云南旅游》,近代思想文化方面的论文有《阅读与革命——基于晚清新加坡与上海报界关系嬗变的考察》,史料考辩方面的论文有《蔡元培函札集释》等,都具有很搞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