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论集》一书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平台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相关学术研讨的成果结集。本次研讨旨在组织礼学研究者,以解释文本构成与意义为宗旨,从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等方面深入探讨相关议题,以推进礼学研究的多维度发展。 本书共收录论文十七篇,所探讨的学术问题涉及礼学文献的文献形态研究、文本考据与分析、历代礼学思想阐释、礼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等方面。 在研究材料上,既有对新发现出土文献材料的整理与利用,也有对传统礼学文献的重新挖
中国古典诗词不仅有文学价值,而且是中国古代社会场景的瞬时表达。本书别开生面、溯流而上,以岁时年节为主线,从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中发现古代中国人的节日民俗生活细节。本书引用古典诗词对联超过300首,配古典绘画作品达35幅。读者可从中真切触摸到某个特定时期的中国风俗民情。
宋代是中国传统家礼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家礼既保存了先秦以来冠、婚、丧、祭、通诸礼的基本框架,又对具体仪节进行了损益变通,奠定了后世家礼民间普及和践行的重要基础。标志宋代家礼复兴的三部名著——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吕祖谦《家范》,不仅使家礼礼仪式的施行昨了切于实用的设计,从而将家礼引领到古礼复兴与革新的重要时期。南宋无名氏撰作的《家山图书》,图文并茂,是家礼民间传播的代表性读物。为此,本书选择这四部家礼经典予以点校整理,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传统家礼文化,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
本书从祈雨入手,以一个小切面还原大历史,展现了乾隆朝皇家、官僚、普通百姓等各阶层的社会风貌和精神世界,分析了乾隆朝盛世之中暗藏的信仰危机,试图从一个侧面本质地还原历史,探讨酿成历史问题的深刻根源。本书旁征博引,对干旱问题和清朝祈雨祭祀的集中研究,对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尤有意义,结合祈神民俗,更有参考价值。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春、夏、秋、冬四个篇章,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描述江南四时风物,介绍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以及非遗文化等,并附有具地域特色的插图,以丰富的细节和鲜活的文字,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通过详尽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指出春节源头所在,为我们勾勒出春节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脉络,介绍春节期间的各地人民的种种习俗、仪式、活动、物品等等。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春节不单单是除夕夜阖家团聚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而是从冬至、腊八、祭灶、除夕、直到破五、人日、元宵节的整个庆祝过程,期间的每一个节点都关联着中国人从商周直到当下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传统节日究竟该怎么过呢?《传统节日就是这么有意思》以乐乐和小兔子一起过节的故事为线索,从节日来源、节日传说、特色美食、传统习俗、科学知识、节日汉字、经典诗词、俗语谚语、儿歌童谣、亲子活动等板块,趣味讲解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和腊八节共十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孩子们既能从中了解关于传统节日的许多知识,又能体验到丰富又有意思的节日活动。著名人文科学学者、中国民协原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教授对本书严谨审定、倾情推荐
《婚丧杂谈》一书共分九章,分别为婚姻由来、皇家婚礼、平民婚礼、民族婚礼、名人婚礼、皇家葬礼、平民葬礼、民族葬礼、名人葬礼。婚姻和丧葬是两种家庭氛围的习俗。从古至今,从皇帝到庶民,婚丧习俗可谓千姿百态。唐宋的皇室婚礼什么样?清民的国葬什么样?……本书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这些婚丧礼仪,虽然看似都是些生活琐事,但是在这些日常习俗中,同样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中华民俗文化,值得细细品读。
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可前后两面翻阅。上篇收录有与龙相关的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寓言,还有与龙有关的文博知识及“四大名著”中的龙故事。下篇收录有与龙有关的节日、风物、人物,等等。文本内容中还穿插引用了近百幅由出版社特别邀约的国内知名当代艺术家、设计师新创作的龙有关视觉、雕塑及文创作品实拍图样。阅读本书,读者可透过汇集的种种神话寓言,感受龙文化的神秘威严;也可领略风物民俗,发现龙文化的世间传奇;还可通过当代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感悟都市生活中的丰富龙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是一套为5-8岁中国儿童打造的,由中华传统美德、中华经典故事、中华文化名人、中华文明成就、中华文化常识、中华人文地理六大板块组成的传统文化绘本,首辑计划推出100册。项目邀请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作家、画家,为孩子们提炼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中华文化观”,向他们系统讲述应知应会的传统文化知识、展示中国传统美学,为中国儿童在三观形成的基础时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菊花香过重阳》是中华文化常识板块中的一册,通过讲述桓景和费长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