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在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以及其他生态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支撑下,以重庆市为研究区,深入分析了重庆市市域自然地理状况、资源禀赋特点、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态系统特征;按照“源地识别-阻力评估-廊道划定”的工作模式,综合构建市域生态网络;科学评价了市域生态系统敏感性、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力;系统诊断了市域全域系统性、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四方面主要生态问题及变化趋势;
在我国加快建立健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结合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探索与实践应用》以“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理念为指导,围绕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查、实施、监督全业务流程智慧化管理需要,探索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内涵、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并基于各地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工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依托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支撑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实现路径。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有哪些关联?政策及金融服务又该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本书收录了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刘世锦、黄益平、姚洋等国内一线学者、专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结合外部形势及内部特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从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目标引领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这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一概念内涵深刻,思想丰富,具有高度学理性,但由于提出时间不久,人民群众理解尚处于浅表层次。为了辅助大众准确、全面、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思想,我们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广泛搜集资料编写此书,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案例,严谨而生动地回答新质生产力是什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更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本书由白重恩、蔡昉、樊纲、江小涓、隆国强、杨伟民、易纲担任主编,集合了管涛、姚洋、易纲、王一鸣等权威专家作者的重要观点,主要探讨了高水平开放、人口问题、财政政策、数字人民币、经济复苏、高质量发展等重磅议题,为新阶段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本书以产业政策横向比较为基本方法,以政策改进为目的导向,以政策比较的文本选择、主体选择、方法选择、结果分析、对策建议为分析框架,按照文本具有先进性、主体具有标杆性、方法具有科学性、结果分析具有因果性、对策建议具有适宜性的要求,结合深圳实际,展现了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文本具体条款进一步改进的分析过程,希望为产业政策制定部门未来完善现行政策文本具体条款提供一定参考。
本书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民营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对民营企业家作为风险承担人的角色与社会责任,民营企业的社会企业属性做出了新的理论阐述;进而结合民营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提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目标,以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如何形成“热带雨林”式的良好经济生态等全新理论观点,建设性地回答了中国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在价值创造、财富分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等各环节的理论认识问题;间接回应并否定了一直以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各种错误言论,希望能
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又是一种文明进步。它不仅改变了18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人类发展、生态文明和国际体系的变迁,同时有助于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某种现代化建设,都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目标。2022年8月,第四届世界现代化论坛线上举行,论坛设有“创新驱动与现代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开放创新与绿色发展”“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现代化的度量衡与中国现代化”6个议题,反映了现代化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
欧亚经济联盟是以俄罗斯为主导,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参与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在百年未有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东升西降”的趋势,同时“西强东弱”的现实依然没有改变。在此背景下,鉴于东西之间、亚欧之间的欧亚经济联盟如何定位?如何与外部世界开展互动?这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2015年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元首开启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进程,”一带一盟”对接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这对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现有的大类资产逻辑分析体系,大多源自于"大滞胀时代”过去、80年代初"大缓和时代”来临之后的经验,而这一段时期对经济和大类资产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是消失的高通胀,其背后则是全球化加深的正外部性红利。从全球化下的经济体分工确立了不同的供给与需求方,到全球一体化下各个中央银行从通胀到经济增长目标的同频共振,各个经济体逐渐凭借其比较优势形成独特的分析体系,各个大类资产相互依托构建自身的分析思路,有差异却又相关联。而去全球化的浪潮渐甚,依靠全球化搭建的大类资产分析逻辑也必然相应调整,在这样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