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美国加大对华战略竞争、地区秩序持续深化调整、传统与非传统“双安全”热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蓝图”。其中,美国对华全面战略博弈是全局性、关键性变量。同时,2021年以来,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区国家的对华政策正在与美国“合流”,对抗、遏制的特征凸显;俄罗斯加大了与中国的战略协调,东盟在中心地位与统一性受到冲击的同时,试图维持大国平衡政策。鉴于此现状,《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22)》计划按照四组大国关系、四个次区域、三大安全热点问题的框架组织编写。每一篇
对慈善事业进行整体性监管是我国《慈善法》实施后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本书基于大量研究文献、政策法规、调研事实和统计数据,对慈善事业整体性监管体制的概念、理论依据、监管类型、内容与方式以及影响因素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扩宽和深化了慈善事业监管体制研究。本书还分析了我国慈善事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境外慈善事业监管模式与经验,提出了完善慈善事业整体性监管体制的对策建议,可以为政府决策和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和支持。
本书内容从理论、技术、社会应用、信息化系统项目实现、新技术发展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原理、技术及实践应用。网格化管理是指在一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中,多主体协商互助,共同向社会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并且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的过程,目标是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近年来,我国对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深入,并不断将网格化管理引入城市管理、社区管理、乡村治理、国士资源管理、环保监管、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
本书内容讲述: 2021年是中国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过渡的开局之年, 是中国迈向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与此同时,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 的核心是塑造一个更均衡的世界, 其17个目标中有超过一半目标与乡村振兴及城乡均衡发展相关, 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必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努力同行。在此背景下, 第九届中国慈展会着力打造1场以“乡村振兴·更均衡的世界”为主题的国际公益主题研讨会和8场分议题研讨会和社群圆桌派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伴随进入风险社会,现阶段我国转型社会也进入到一个社会优先需求从经济增长向安全保障转变的新阶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公共安全成为当前最为重大的公共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作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和凝聚多元风险主体参与公共安全治理,提高公共安全的“公共生产力水平”,保障公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微观领域和基础单元,在社会治理转型背景下,如何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来化解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失灵问题不仅关乎村社善治的实现进程,还关乎全国人民群众的福祉。柔性治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引领公共治理潮流的乡村治理范式。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的模式选择,乡村柔性治理的核心是建构积极性创造与再创造的动态发展机制。鉴于此,本书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当前的“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通过更加翔实的案例,深入系统地剖析乡村柔性治理的发生情景、运作机理
本书认为实现乡村各力量的多元共治是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并将研究主题确定为“乡村多元共治模式研究”。本书由九章组成。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介绍治理理论;第三章梳理“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第四章考察“农民行为与乡村治理”;第五章研究“农民自组织与乡村治理”;第六章考察“村委会与乡村治理”;第七章考察“农村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第八章研究“乡镇政府与乡村治理”;第九章“乡村多元共治模式构建”是本书的核心研究价值的体现,本章在考察世界各地乡村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为适应新时代乡村社会的发展变
社会治理是学术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学概念。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学学者参与社会治理决策的重要领域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本书就是作者对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与探索。在全面梳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变迁的基础上,本书总结了中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模式,依托“新清河实验”深入探索了专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学干预方法,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新时期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本书共分为9章。第1、2、3章从理论上分析和研究了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历史溯源,以及我国社会变革和社会治理理论、实践,涉及到基本概念解释、特征、历史考证、西方相关治理理论与实践、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等;第4、5章分析海南社会治理现状,涉及海南社会管(治)理体制演变、自贸区战略下的新挑战;第69章从微观策略上分析和研究了海南社会治理的几个关键方面……
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特点,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其深刻的创新性。本书通过对十八大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较系统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理论创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