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五辑,分为特稿、文学所记忆、古代小学研究观澜三个部分。
本书主标题取自美国人阿林顿著作《青龙过眼》。该书配图形象生动:青龙反拿望远镜,镜头下的西洋人显得渺小。青龙与洋人之间存在误读。“青龙过眼”描述了一种文化隔阂,一种文化视差,提供了一个支点来探讨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现象。“读”与“误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在中德文学交流过程中也衍生了不计其数的类似情况。本书共收录27篇论文,分“德风东渐”和“东风西传”两编,上编聚焦于德语文学在华译介,下编重点关注中国对德语文学和德人的影响,深入探讨中德文学交流中的“读”与“误读”。
本书以朝代为序,选择中国古代茶文学经典作品,包括茶诗词文赋散曲、小说、绘画等体裁,阐述历史文化背景,释读重难点字词。读者从中可了解中国古代茶文学的基本面貌,一定时期、地域的茶事生活和茶人的内心情感,以期掌握茶文学艺术的鉴赏方法,培养在茶文化方面的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本书收录林文月教授十三篇文章,撰于作者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主要内容有:六朝及唐代田园、山水、宫体诗等研究;作者的外祖父连雅堂先生的为人与文学生活;《长恨歌》与《源氏物语》比较研究等。六朝文学是作者学术兴趣和专长所在,本书所收各篇文笔清丽,见解独到,颇具启发意义;对外祖父的追忆,融入个人情感,在书中极有分量。作者较早从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译有多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本书附有其对《源氏物语》的部分译注,便于读者阅读比较。
本书所讨论的不是哲学层面的所谓“本体论阐释学”,而是文学批评层面的“方法论阐释学”。故书中着重介绍中国自先秦以来的关于文学作品解释的传统,力图将文学阐释的观念、方法与诗歌的注释形式、文集的编纂方式结合起来考察,从中见出某种共同的“阐释学眼光”。
本书是一部研究民国时期(1920-1949)的中学生与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的专著,全面考察、梳理了中国新文学走进中学教育、被中学生们广泛阅读并被他们喜爱、模仿试作和创造性地转化的情况。全书共三编,具体分为八章,先从民国时期的文学思想、教育观念及其时代演变,中学体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编审和使用体制等方面探讨民国中学生接受新文学的大背景,再从国文教材、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校园活动等方面分别考察中学生接触、接受新文学的具体情况,最后从作文教学、中学生文艺两方面考察中学
本书共分4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类别、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语文教育价值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及开发策略。
本书按照旅游中“敬畏自然、聚焦人物、饮食冷暖、濡染风俗、行走天地”的思想脉络,设置了自然、人物、饮食、风俗和感悟五大板块,精选例文,分类赏析,辅以知识链接和拓展,突出思维、表达等技能训练,引领学生学习、体验、了解、思考、感悟个性话题,协作完成情境任务,探索旅游与文学的真谛。 本书在兼顾文学人文特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在言语与旅游技能的培养,表现在教材体例上,就是突出“精(力图剔除与旅游和文学工具性无关的内容)、深(注重教育学、旅游市场等新的理论知识为编排指导)、实(技能训练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