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学习指导/高等学校教材》共分13章,内容分别与理论课教材《大学化学》相呼应,阐述了各章的学习要求、理论要点、典型题解析、综合能力自测题,并附有参考答案。《大学化学学习指导/高等学校教材》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通过简明扼要地归纳化学变化的宏观规律,揭示物质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内在联系;注意结合工科的特点,跟踪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态势,关注化学与其他学科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的情况;力图成为学生学习“大学化学”课程的好帮手,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理论、技能及其在
《大学化学/高等学校教材》共有13章,分成3个层次,其中第1至第4章为宏观线,从反应的原理入手,介绍平衡常数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第5至第8章为微观线,从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出发,介绍配位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9至第13章为当前大家所关心的化学热点问题,介绍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活、生命等内容,供不同专业选择学习。《大学化学/高等学校教材》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非化工类各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广大大学化学教师和其他相关教师教学时参考。
本书为《大学化学》(甘孟瑜、张云怀,科学出版社,2017年)的配套实验教材,在保持主要框架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嵌入了20余个数字资源,读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辅助学习,实现学习时空的延伸,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模式。《BR》 全书共6章,内容包括绪论、基础知识、基本实验、综合应用及设计实验、开放实验、研究性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是《仪器分析》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化学、化工、制药、环境、材料、食品科学、冶金等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选择能够代表仪器分析发展方向、易于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项目。同时,本书也是在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培养应用型仪器分析人才的背景下组织编写的,内容充分体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宗旨的实验教学思想。本书共7章内容,38个实验项目,包括仪器分析实验概述、分子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热分析法和其他分析法。详细介
全书共分8章,包括:热力学基础、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相变热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胶体化学等。
本书包含基本测量原理与技术、实验部分和附录三个部分。实验部分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和提高及综合性实验共28个实验。基本测量及技术中介绍了温度、气体压力、光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的测量与分析技术。实验中涉及的典型仪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作了简明介绍。附录中给出了物理化学实验常用数据。书中除个别情况外,均采用SI单位。
从了解原子和分子内的电子运动行为,进而得出分子内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键型;从了解分子和晶体中原子的空间相对位置,进而得出分子和晶体的空间结构--构型。通过对分子的键型和构型的了解,就可以探索结构和性能间的内在联系。本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包括:量子力学基础、原子的结构、性质和原子光谱、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分子的对称性、多原子分子结构和性质及晶体的点阵结构和晶体的性质等。
《化学与社会(第二版)》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概念及化学原理。《化学与社会(第二版)》共10章,包括:绪论,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水和水污染及其防治,化学与能源,化学与食品,化学与新型材料,化学与武器,化学与文艺。《化学与社会(第二版)》理论部分力求简单易懂,且与生活联系紧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物理(新型材料等)和生物(药物和生化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