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晶达近年来创作的散文十余篇,包括获边疆文学奖的作品《最后的莫日根》、获三毛散文奖的作品《二分之一血液和孤独的舌头》等。书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21世纪内蒙古的风情,尤其是内蒙古的莫日根(猎人)选择放下猎枪走向城镇,告别传统进入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书中收录的作品既有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描述,也有对文化交融的思考;既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也有对成年后工作生活经历的讲述,文笔清新流畅,情感丰沛,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本书分为苍穹驿站、唐诗来过、孤山不孤、月腔来信四个部分,收录了《苍穹驿站》《敦煌痛》《有一张纸》《与铜行》《水边》等篇目。书稿中收录的文章分别从知名景点中寻找追踪友情、唐诗中的名胜追寻文人足迹、知名山水中感受自然之美。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板块,“夕照屐痕”写退休后的游记,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记录。“桑榆为霞”写作者幸福的老年生活,有关于苏州市老年大学的故事,也有大学同窗的忆旧。主要内容包括:书径屐痕;边城梦;梦幻谷等。
本书分行旅拾英、流光碎影两部分,内容包括走读郊野;城市二咏;少年的河流;花香六月藕;正是群芳烂漫时;平野菜花春;巢湖岸畔写意;一城幽香;读楮;花竹幽窗午梦长等。
本书为清人谭宗浚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包含《荔村随笔》《止庵笔语》《于滇日记》《旋粤日记》。谭宗浚是清末岭南著名诗人、学者、收藏家、书法家、美食家,好诗赋,工诗文,熟于掌故,也好著述,著有多种著作。由于其兴趣尤广,喜藏书,又有功名为官,经历和学识俱佳,因此其所著的几种笔记,可读性强,掌故丰富,记录了其求学、生活、著述等随笔内容,既可见其才情,也可见晚清岭南的风物人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这是一本帮助你了解宋朝人衣食住行的历史普及读本。中国文化的高峰出现在宋朝,宋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影响一千多年的模板。我们今天的生活习俗、节奏乃至价值观念,大都是从宋代开始定型。宋朝能满足一个现代人基本的需求,养猫养狗,上班吃外卖,逛夜市,看演出......它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时代魅力。本书围绕着现代人的兴趣点选取了四大主题,包含美食、逛街、住行、节日。从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宋人的美食天天不重样,夏季冷饮冰果应有尽有,不想出门了还可以叫外卖;去夜市逛街,到酒楼喝酒,到瓦舍勾栏观赏各种文艺演出;当
本书分为工作不慌、生活不忙两卷。具体内容包括:立、专、慢、觉、透、解、随。
作者以自家外孙为原型,通过宝宝的视角,叙述新生儿阶段的所见所闻所想。配以丰富的情感起伏,反映了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全书以纯真的文字、纪实的写法,感性、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一个胎儿的孕育过程。既有“10后”的语言习惯和诙谐,还具备了“60后”的唯美、质感和文艺,是两代人的和谐展现,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从中体会、感悟和汲取作者在育儿中的经验和教训。文中笑点密布,生动俏皮,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用有趣的身边事记录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既有生活,又有对育儿的感悟。语言诙谐,不落俗套。
《父亲的声音》是一本书信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写给青春期儿子的信件。信中的内容都是人生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关于应追求什么样的爱情与婚姻;关于自由与博爱的价值倡导;关于对学习、工作和成功应有怎样的态度;还有,大到何为幸福、勇气,小到如何花钱、择友,等等。每一封信就是一篇小品文,有着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诗人十四个》作者黄晓丹的随笔集,收录了黄晓丹随笔32篇,写的是她从20岁到30岁的十年间,对人生的思考、对前路的迷茫的库绕、对自身的困惑的探索,对生命的意义的追寻,内容涉及友情、爱情、梦想、生死、焦虑、孤独、迷茫、女性成长等方方面面。这些思考的力量,成长的瞬间,帮助她自我修复和完善,弥合灵魂与肉体、希望与现实之间的裂痕,终于长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