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从农民合作组织的视角探讨中国的贫困跨越机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978~2018年数据进行实证验证。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组织具有包容性、竞争性和益贫性等特征,在贫困跨越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扶贫主体,又是脱贫载体,也是扶贫协同纽带。从贫困动态演变的视角来看,农民合作组织能够在贫困发生之前帮助贫困边缘农户进行事前贫困阻断,并在贫困发生之后对已经陷入贫困的农户进行事后帮扶,帮助其摆脱贫困;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农民合作组织能够通过创新带来的绩效和经济增长助力扶贫。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
本报告作为系统阐述农村绿色发展的国家智库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创新团队研创。农村绿色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内容,研究农村绿色发展理论与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本报告在系统阐述农村绿色发展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对农村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创造性地构建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体系,提出了“十四五”和2035年乡村生态振兴的总体目标,以及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对策建议;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理论问题及政策
我国龙头企业领导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绩效提升的主要因素。本手册以龙头企业管理实践案例为基础,充分吸纳教练组在龙头企业领导力培训中的有益经验,运用领导力基本理论,多维度总结、剖析了龙头企业领导者在自我认知、战略思维、高管团队、创新变革、营销策略、逆境应对和企业传承等方面的现状,进而提出了龙头企业领导力提升的有效方法。我们相信,只要龙头企业领导人持之以恒加以学习,领导力必能日渐精进,更好地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本全景式揭示乡村振兴方法论的案例书。通过为乡村“找魂”的项目案例,真实还原了大量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分歧,以“概念”“产业”“文化”等三个维度,为当下乡村的全面振兴工作提供了可对标、可复制、可研究的实操性样板。书中收录了十五个不同类型的乡村打造案例,极具可读性、趣味性和真实性,呈现了很多精准绝妙的战略定位、超前的乡村产业谋划和创新的乡村建设机制,字里行间也折射出乡创团队深厚的乡村情怀、深刻的乡村认知、前瞻的乡村创意和坚守的共富初心。本书可作为县域党政干部和乡村振兴从业者的实操性读本。
集体土地更新已成为我国城乡更新的重要领域。研究以广州为例,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对土地产权的理论积淀,由表及里深入剖析半城市化地区非农化村庄改造中,集体土地利用转型的产权规则建构过程与困境。研究内容包括:1)构建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的理论分析框架;2)剖析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的利益冲突形成机制;3)实证解析制度转型下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的特征;4)揭示产权规则建构视角下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的困境;5)提出集体建设用地再开发的治理优化与政策建议五部分。本专著的特色在于:1)学科交叉:
土地制度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乡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的治理和效率。作者按照类型学分析方法对甘肃、宁夏进行了田野调查,探讨了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具体问题,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础。从农村土地产权治理的角度来理解农民、农村及农业和乡村振兴,从而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作者提出将土地制度变迁嵌入乡村治理创新中,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乡村治理转型,最终助推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对当下我国全面推进乡村
本书以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梳理我国贫困治理70年的历史演进规律,并以江西为例,剖析县域典型脱贫模式与绩效评价,阐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量化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探寻乡村振兴中数字技术治理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揭开大数据赋能政府相对贫困治理、农村创业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黑箱,为提升农村数字技术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行动路径。
本书系统讲述了数字乡村的概念,以数字乡村的政策背景,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数字乡村的建设重点,从信息基础设施、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以及信息惠民服务、乡村网络文化发展,智慧绿色乡村建设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本书立足于数字乡村知识的普及,为广大读者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字乡村知识体系,并结合丰富的实例,展现了当前中国大地数字乡村建设的美丽画卷和未来方向。本书可以作为数字乡村相关概念的科普读物,也可作为社会中各机构对数字乡村概念及其知识体系的培训参考用书,适合从事数字乡村工作
本文内容系统梳理分析了西部地区尤以青海省为例的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情况,并准确提炼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共性与个性问题并对症施策。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如何有效开展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从整合营销视角研究西部地区特定社会资源基础上的美丽乡村建设流程,完善该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有益的理论探析,与国家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吻合,对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空心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扭转。本书名为《超越空心化》,既是对中国农村发展新迹象的揭示,也是对中国农村发展未来的期待。本书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立足于“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研究小农户为何被“去能”以及如何“赋能”,关注内发型发展及县域城乡流动;二是聚焦“同乡同业”现象,剖析经济活动与乡土社会网络如何互嵌以及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三是阐述乡村空心化、阶层分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本土化策略以及乡村社会的生机。作者通过对“隙地”“狭地”“边地”的调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