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卷,三卷内容分别对宁波、前湾新区、慈溪三个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及与周边的关系处理等给与关注和深刻思考,每卷包含作者不同时期所著写的3~5篇文章。本书对宁波乃至浙江湾区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可为同类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本书吸收了近期前沿经济理论,更密切结合区域实际,反映本地干群心声,前瞻区域发展前景,是十分接地气的著作,适合区域经济研究爱好者、前湾新区范围内综合管理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湖南强省会战略为切入点,旨在研究新时代强省会战略的相关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首先,分析了新时代强省会战略的出场逻辑以及相关重大问题,接着分析了湖南强省会战略实施的背景意义、现实基础与总体构想,接着从强功能、强实体、强消费、强服务、强平台、强业态、强创新、强人才、强治理、强文化等十个方面,将长沙与2021年GDP排名前十位的省会城市进行全方位实证比较,找出省会长沙发展的优势、短板与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此项研究成果将为当前湖南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提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廖东声,汉族,广西平南人,广西民族大学中英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十百”层次学术类人才,广西民族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国别研究基地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广西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重大课题3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
国际减贫是澜湄地区合作的重要内容。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一直在澜湄地区国际减贫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书首先简述云南参与澜湄合作机制下国际减贫开发合作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其次揭示澜湄地区贫困现状及其对国际减贫开发合作的需求,再次分析澜湄地区国际减贫开发合作机制的现状及启示,然后分析云南参与澜湄合作机制下国际减贫开发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云南参与澜湄合作机制下国际减贫开发合作的对策建议。
本书首先对创新经济理论做了阐述,其次讲述了创新型经济圈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创新型经济圈的创新主体研究、创新型经济圈的知识交流机制,最后探讨了中国创新型经济圈及其构建。
本书针对我国生活消费领域的低碳化激励不足、效率不高,缺乏系统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和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以及有效常态化的引导等问题,旨在有效挖掘居民生活领域的巨大减碳潜力,从多元动机与柔性“助推”视角对城市居民自愿减碳行为驱动机理及引导策略进行深入研究。第一部分即上篇“多元动机视角下城市居民自愿减碳行为驱动机理研究”。该部分首先从行为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视角探明自愿减碳行为的内涵、特征、类型和影响因素,分析居民自愿减碳行为实施现状、困境及其根源。以“认知-情感-动机-行为”为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践行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而创立的新举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本书以中国与中欧、东南欧和波罗的海三大次区域合作为线索,基于深入、详实的中东欧区域与国别研究,探讨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模式的特点与前景,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深化合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巨大成就。欧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中欧学术和智库交流是促进双方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本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历史、考古、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本书由中国和欧洲学者共同完成,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塞浦路斯欧洲大学之间长期友谊和合作关系的见证,也是中欧智库交流和民心相通的具体成果。
《新形势下中非经济合作研究》一书探究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国际形势变化背景下如何深化经济层面合作这一问题。该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中非能源资源合作、中非投资合作、中非蓝色经济合作四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书通过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演变轨迹,首先在历史回顾、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剖析了2009-2021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实现12连降的原因,分析了新发展阶段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并对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治理等维度构筑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最后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价值旨向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