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对欧盟区的考察,探究技术变革与地区发展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为理解观察到的核心边缘模式提供一些新线索。在这种背景下,本书主要关注以下问题:创新投入强度不同(以研发支出表示)是否可以解释区域增长绩效的差异。什么地理因素会影响这种关系?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的创新过程是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在吸收外部产生的知识和将内部创新投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欧盟的区域发展政策——作为最重要的大规模区域政策之一——是否能够提高边缘地区和劣势地区的能力,以满足其个人需
《美国的贫困问题》提出,虽然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有着庞大的经济体,但是与相同生活水平国家相比,它却有着更为严重的贫困问题。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以及大萧条使得这一问题日益严重。在书中,作者艾斯兰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探究了为什么贫困现象日益广泛,在当今美国陷入贫困意味着什么,哪一类人群最有可能发生贫困,贫困的根源是什么,以及有关消除贫困政策的效果。 书中数据丰富,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探讨了如占领华尔街运动、大萧条等案例。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信息,揭示了美国贫困问题的格局和发展趋势,引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风险投资事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技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发展的需要。 本书引入空间行为因素,将地理距离、高铁交通、空间溢出等纳入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围绕空间行为、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经济
本书以强国经济学的视角,论述了中国从“大国”到“强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揭示了中国系统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并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新的视角阐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经济学理论。本书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角下,阐释了如何攻克世界经济发展的难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深度有机融合的新型关系。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本书对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计划经济30年中建立的工业基础上的,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时往往忽略计划经济的30年。当前中国当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迅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基础。我们通过本书重新审视重工业优先发展是否具有理论依据,并且反思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道路。??本书的第一部分在Matsuyama(1996)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第二部分对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发展战略进行反思。我们发现,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了资本存量的积累,但是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加速应用,数据逐渐从“小数据”转变成“大数据”,成为继土地、劳动、资本等之后人类又一重要生产要素,是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及创新应用,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2月,贵州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大数据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者运用系统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大数据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宏
本书是一部文集。按照辽宁省委要求,辽宁省市县三级政协组织联动,组织引导全省2000余名政协委员,开展“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良好发展预期”界别组活动,围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调查研究、积极资政建言,助力展示辽宁良好发展预期。本书是该活动的征稿合集,以政协委员的视角,深入挖掘鲜活真实、生动感人的辽宁故事,让更多人发现辽宁之美、见证辽宁之变、感受辽宁之好。本书所有篇目均在《人民政协报》《辽宁日报》相应专栏发表,现从中精选100篇故事,结集出版。
本书共十二章,包括绪论、文献述评、研究框架构建、长江经济带多重国家战略与地区产业分工、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与创新发展,长江经济带重化工业分工与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与经济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资源产业绿色协调水平、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与对外开放、中游地区内外需型产业分工与要素流动、成渝城市群产业分工与资源配置、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书基于贫困研究视角,系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贫困的主要渠道,实证考察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减贫和贫困群体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危机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和民生政策)的减贫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或类似的内外部冲击)与减少贫困协调一致的宏观经济战略和政策建议。本书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其一,全新的贫困研究视角;其二,系统、科学的测算与评估;其三,提出兼容、协调的政策体系。
脱贫攻坚堪称“中国之治”的典范。本书尝试通过“融合治理”“引领型融合治理”概念的提出,展现我国的脱贫攻坚治理模式对于拓展治理理论的价值。基于研究团队在全国十余省(市、自治区)的数十个贫困县尤其是若干典型案例县脱贫攻坚实践的调查研究,呈现了贫困县以引领型融合治理模式开展脱贫攻坚的典型经验、创新路径及其治理效能。既真实记载脱贫攻坚的历史事实、呈现鲜活经验,又基于脱贫攻坚实践构建和发展出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东方智慧且具有普遍知识意义的治理理论,以期透过治理之“术”管窥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