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紧围绕“大学生学习活动质量”这一核心主题,在明确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的同时,对国内外大学生学习活动质量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结合已有研究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框架的指引下,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活动质量进行了实证调研,并深入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学习活动质量基本状况与影响因素。在明确已有研究状况、把握我国实践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学习活动质量的提升路径。
本书由吉林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团队负责,专注于观察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立足点,旨在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学生工作者以多元视角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新思维的前沿性和规律性研究,推出一系列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著作和理论文章。
本书主要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展开研究和探讨,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理念,针对如何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参与度展开讨论,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例,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教师面对的挑战,提出了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和合理化建议。本书逻辑严密清晰,语言简练,内容连贯,兼具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较好地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感悟融为一体,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本书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视角,紧扣思想教育主线,围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关问题的阐释,系统分析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当今社会广泛运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则、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等方面探索对策,对固本、铸魂的战略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著作。全书共25章,分别就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方法、治理、形象、话语体系、内生动力等方面做了创新的研究。 本书系统回顾了2023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发展、新成果、新贡献,共分为25章,分别对党内集中教育、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立德树人、党史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方法、治理、形象、话语、内生动力、质量评价、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建设、高校意识形态、
本书从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耦合逻辑为研究缘起,深入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外延,调查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代价值,且结合新时代条件与大学生特点尝试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内容在信仰教育实践中的时代化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机制建设、实践原则与路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内涵探究篇和实践融合篇,前者充分挖掘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后者主要探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方法对策,包括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课的内容融合与创新融合等。全书立足于作者多年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的实践经验积累,以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切入点,以铸就学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根本目标,将教学创新与课程建设融为一体并互为促进。通过教学创新破解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并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较为突出的难题,探寻能够挖掘与释放教学潜能的新思路、新机制、新环节。
本书共选76例智慧经典案例,其九层次为:法自然天人合一篇、大道至简古文明篇、古圣贤哲学文化篇、“碳中和”专项篇、天文地理合人事篇、筑梦想人生价值篇、守其位社会奉献篇、重医德大医精诚篇、忆往昔峥嵘岁月篇。
本书以研究凯洛夫《教育学》在前苏联的命运为主,将其与在中国的命运相比较。全书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具体包括凯洛夫《教育学的产生及特征》(1930-1949)、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走红(1949-1956)等内容。
本书是基于教育部第一批新文科项目《高水平商科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由课题组成员和相关参与者,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思考、探索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而形成的系列教研论文。全书共计25篇论文,分为“理论篇”“改革篇”“案例篇”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