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远弟,上海大学副教授。钱伟长作为科学家、教育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是我们青少年抬头仰望的大家。本书希望通过回顾其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讲述一个触手可及的钱伟长。他一步一步从平凡的高中“末尾”录取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成才愿望。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国家已经成为钱伟长当年期望成为的样子,一个强大而和平的国家。我们的青少年很少能够想象得出当年钱伟长所面临的困境,但追求上进的精神不会改变,也不能改变。希望本书能让更多青年爱上钱伟长的故事,传承钱伟长的精神,勇担中华民族复兴大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作者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李长之以《史记》为切入口,通过洋溢丰富情感的文字,从时代、家学与人生际遇等不同角度,描绘出司马迁跌宕起伏的一生,在领略史学巨著《史记》魅力的同时,一起见证司马迁骨血中的坚韧与浪漫。
本书以2022年10月17日李德生院士百岁寿辰及11月13~14日“李德生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李德生院士学术座谈会”暨庆典仪式等时间序列为主轴线,优选机构**、专家学者及李先生友人、弟子的发言材料、贺信、贺词、贺匾、贺文和报刊媒体相关报道与庆典、颁奖活动照片、影集,通过不同视角的回忆、描述和评价,综合展示百岁石油科学家的学术思想与专业创新、治学风范和学术成就、多维生活和感人事迹,以先生期颐之年的人生总结,彰显其优良品德、精湛技术和深远影响。书中附有二维码,可以扫码观看李院士百岁活动视频及中央电
本书的第一篇章“半生缘·追忆篇”,主要记述了徐吉谦教授的主要事迹和突出贡献,尤其是在创办交通工程学科时的努力和付出;第二篇章“一世情·缅怀篇”,主要包含了徐吉谦教授的同事、学生对其的缅怀和纪念。附录则展现了徐吉谦教授的成果、荣誉,并包含了若干珍贵的历史照片。
2023年是著名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同志诞辰120周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特邀海内外学者撰写相关文章,以资纪念。在“纪念冯雪峰同志诞辰120周年”主题中,各位学者畅谈自己心目中的冯雪峰,赞许了他宣传鲁迅作品,阐释学习鲁迅文章,弘扬传播鲁迅精神,以及他为左翼文学运动做出的贡献。此外,本书稿还有“上海时期的鲁迅”“鲁迅作品研究”“鲁迅同时代人研究”“鲁迅生平研究”“读书杂谈”等专题,充分挖掘海内外第一手研究资料,进一步拓宽和加深了鲁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他是新文学的巨匠,创作的《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泽被后世;他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主持的《小说月报》为新文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文字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主席,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奉献与努力;他临终前,捐献自己的25万元稿费设立的茅盾文学奖,迄今仍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作者钟桂松潜心研究茅盾四十余年,钩沉史料,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别样的
全书按时间顺序构架,以人物或事件为标题关键词,客观生动地再现了现代文学史上凌叔华这位杰出女作家的传奇一生。全书从家庭背景到交游,都穿插了她身边人的经历和对她的评价,这种笔法可以客观地记录人物无疑,它是一部集真实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
全书一方面展示了大量由受访老艺术家及家人提供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大多为首次公开,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看到这些艺术家于工作、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本书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书中收入程、沈伉俪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辅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再现程、沈年少求学,负笈金陵,读书著述,与友人诗词往还,抗战时颠沛流离,备尝艰辛,胜利后执教武汉大学,晚年任教南京大学,诲人不倦,德高望重,桃李芬芳,终成一代师表。图片来自作者收藏以及向友人征集。
本书以访谈对话的形式,采访了鲍十、张欣、黄灯、谢湘南、丁燕等作家,传达了他们对生活、创作的感受,以及作品形成的心路历程。采访者从作家的创作风格出发,围绕作品和创作内容,对创作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以及文化现象与作家进行交流,表达对创作的理解和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作家们的风采,挖掘出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感知到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和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