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按时间顺序构架,以人物或事件为标题关键词,客观生动地再现了现代文学史上凌叔华这位杰出女作家的传奇一生。全书从家庭背景到交游,都穿插了她身边人的经历和对她的评价,这种笔法可以客观地记录人物无疑,它是一部集真实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
《凌叔华的一生》原是我最先准备写的一本传记,然而刚开了数千字的头,一节尚未完毕,人民文学出版社即来约写《林徽因的一生》,于是搁下了凌氏传记。一搁便是经年,搁冷了,便没有再拾它起来的兴致。去年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约稿,这回约的正是《凌叔华的一生》。正好,与林氏传记配它姊妹篇,兴致再起,重新开笔。
作家传记,有的可以写成厚厚一册,像鲁迅、周作人,他们的巨册传记已经不下好几种了。然而,我向往的是那种不厚的写法,笔墨简约,舍弃读者已经谙熟的多余的叙事,偏重传主思想精神的探寻、勾勒。话说回来,周氏兄弟的传记可以这么写,凌叔华传尚不相宜。她远不及前两位那么为读者所熟知,若不先叙述明白她的生平事迹,其思想、精神也就可能悬空,至少会模模糊糊。就当下而言,读者、学者似更需知道这位女作家经历过怎样的一生,先得了解事实,所以拙著的笔墨仍多花在叙事上。
民国时期的女性作家,凌叔华不仅与左翼的白薇、丁玲泾渭分明,即使置于欧美派,如陈衡哲、苏雪林、袁昌英乃至冰心、方令孺她们,凌氏依旧自有她鲜明的个性。读者往往以为,凌叔华和林徽因更属同类女性,其实大不然,她俩很不一样的。从外表看来,凌叔华端庄、娴雅、温和、可人,比起林徽因的俏丽、直率、急躁、好胜,前者更容易为富有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中国读者所接纳。她俩的文学作品亦是各呈风貌,林徽因的文字灵动,处处闪烁;凌叔华的却素朴蕴藉,颇多回味。无疑,凌叔华是值得引为骄傲的优秀女性,她的才华和成就,学界已多有较深入的研究,其历史地位大体成了定评。单论文学成就,凌叔华要高于更富才气的林徽因;至于美术方面建树,尤不是林徽因堪可比肩。随时光推移,凌叔华或将愈益令人瞩目。
近年来林徽因出奇地越来越热,然而,读者对她生平的了解甚于作品的解读。凌叔华则恰好相反,学界对于她作品的评析很多,其为人、性格,却少有论及。偶尔说到,仅限于她光亮的侧面。二十世纪初涌现的新文学女作家,她们的思想、观念、意识还有思维,均无可避免的烙有时代转折的印痕,即亦新亦旧,新旧杂糅。胡适比喻自己那时的白话诗作是放大了的小脚,凌叔华们的精神状态亦不妨以此喻之。凌叔华一生很令人叹息的,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其创作缘起,为启蒙、为济世、为生计、为婚姻、为情感宣泄,各有自己的成因,凌叔华倒是与众不同,仅仅为作家而作家,自幼即立下美术和文学的志向。孜孜以求,志者事成,她总算青史留名了。而且,她的优雅气质赢得诸多朋友和广大读者的另眼垂青,不是每个成功的女性作家都有此幸运。事业达到了众多女性不易得到的辉煌,但作为一个女人,她的抱憾太大。凌叔华以千金之躯下嫁清贫的书生,因为陈西滢是文学教授。凌叔华的婚姻与其说是基于爱情,宁可说基于文学。她婚姻少有的顺利,也够浪漫,够人羡慕,遗憾在浪漫始而未得浪漫终。陈西滢的性格并不讨她喜欢,以“闲话”著称的才子,并不同于徐志摩、郁达夫那一类才子,没有他们的率性、洒脱。外表文静的凌叔华,其实内心蕴藏一团烈火。至于陈西滢爱上凌叔华,其中情愫怕也是才女多过淑女。凌叔华需要关怀,需要柔情,甚至需要甜言蜜语,陈西滢不能予以满足。恋爱成功的陈西滢全身心投入大学教育,由此冷落了闺中佳人。婚后凌叔华与陈西滢感情不谐,家庭生活孤寂。凌叔华与徐志摩已经失之交臂,一旦真正的登徒子出现,家庭风波则难以避免了。一个女性追求爱情本无可厚非,凌叔华的失当正在于她不能如林徽因似的坦然,尤不能为爱情牺牲既得好处的种种。她毕竟未能彻底摆脱旧式豪门的负面阴影,未能成为全新的女性。纵然在那场绯闻中她曾表现出少有的烈性,甚至试图弃生,可还是不外乎无数女性重复过的俗套故事。最终她与朱利安·贝尔分手,回归了不谐的家庭,那堵情感厚墙则始终横隔在她与丈夫之间。夫妇间不仅越来越少沟通,似乎尽量逃避照面,至少凌叔华是如此,两人以后的岁月分多聚少。更加可悲的是,她把自己包裹得太紧,连常人说“贴心小棉袄”的独生女儿也欠沟通,把女儿推向了父亲。凌叔华总防范他人,家里的一个房间只属于她个人,丈夫、女儿都不得入内。她去世后女儿进去收拾,仅仅意外地发现一宗秘藏的私人来函,暴露了让女儿极其惊讶的数十年隐情。除此都是平平常常的物件。显而易见,她最后飞往大陆前夕,料想不会再回伦敦,房间已作过一番仔细清理。清理得干干净净的空屋何以得留存这宗最该清理的私函,有点不可思议。自诩过“大众情人”的凌叔华,有着外人不了然的孤寂。这是她人生的一大失败,很叫人同情。我设想着凌叔华后半生的心路历程,只能在书外设想而已,在传记里无奈地留下一些空白——没有可供具体叙述的资料;即使知晓某一孤立材料,它也不足以窥全豹。若勉强笔墨,除非陷入演义。
说到材料,有的我虽已寓目,但而未敢采信。有说宋美龄托付旅居伦敦的凌叔华,请关照那里求学的重孙女;有的事情虽毋庸置疑,但未便采写,如凌叔华与日本政坛某要人非同一般的往来。此不只是为贤者讳,实无公开文字可供稽查,不得不谨慎下笔。还有些材料,虽缺少旁证,似还合乎情理或不悖史实,因此酌情取用。或可失之偏颇。因此很是警惕,尽量客观对待。收效如何,不敢自信的。
陈学勇,笔名陈老萌,江苏阜宁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南通大学教授。
著有《才女的世界》、《浅酌书海》、《林徽因寻真》、《旧痕新影说文人》、《海上闲话》(与顾农合著)、《民国才女风景》、《高门巨族的兰花——凌叔华的一生》等书,编有《凌叔华文存》(两卷本)、《林徽因文存》(三卷本)、《中国儿女——凌叔华佚作·年谱》等集,另撰有小说、散文作品若干。
其所著所编,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以严谨务实、去伪存真著称
高门巨族
袁世凯属下
闺阁或青楼
朱门豪宅
姐妹俩
瀑布卷走了哥哥姐姐
童年婚约
洋楼内外
直隶女师
文苑别枝
未能成为翻译家
中国式艺术沙龙
师从周作人
请泰戈尔吃茶
闺秀雅韵
“抄袭”之冤
他们看“三一八”惨案
姻缘双佳楼
蜜月东瀛
“手足”徐志摩
“八宝箱”恩怨
知音陆小曼
珞珈风韵
直呼“适之”
双佳新楼
中国的曼殊菲尔
“京派”重镇
珞珈三杰
来了个英国诗人
……
烽火岁月
羁旅赤子
凌叔华年表
附:凌叔华集外生平纪行散文
参考书目
2010年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