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是近代中国人认知世界与反观自我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他者”。本书在系统梳理近代国人奥斯曼帝国认知的历史背景与文献来源基础上,从“奥斯曼帝国的知识记述与流播”“奥斯曼帝国形象与国人的自我认知”“奥斯曼帝国发展之史的借鉴与思考”三个层面加以把握,认为奥斯曼帝国知识的引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特点。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土耳其认知史,实际上也是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史,是近代中国人思考救国之途和发展之路的独特的探索史。
本书以新朝的建立者王莽为始,以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刘娥为终,讲述从公元元年至公元一千年间,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那些重要的影响者。在千年的风云变幻中,抛开“断代”的常规思维,清空原来那些似是而非的认知,从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民族迁徙与融合等多视角的连续变化中,回溯历史,为更理性地认识过去和当下提供一种不同于教科书的视角。
本书是一本研究泰国文化的论文集。本书是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泰国研究论丛》系列出版物的第二辑,《泰国研究论丛》(第一辑)已于2020年9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论丛》所收录的文章将涵盖泰国政治、历史、经贸、旅游、文化、 教育、艺术、社会等各领域。《论丛》主要栏目分类为一、政治与外交;二、经济与发展;三、文化与教育;四、华侨与华人;五、中泰关系。《论丛》的出版将帮助了解泰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促进中泰交流与合作。本书可作为从事泰国研究的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及泰语专业学生的拓展读物
严绍璗先生是中国东亚文化与文学关系、国际中国学、东亚汉籍整理研究等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原所长,曾获“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日本文化研究诺贝尔奖”,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学术威望。然而,先生不幸于2022年8月6日辞世。为缅怀严绍璗先生在日本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汤重南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晓平教授、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勇教授、复旦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胡令远教授、(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千上万分布在印度西北部地区的锡克人,浩浩荡荡地从位于南亚西北角的旁遮普出发,前往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上海等由英国管辖或由英国人担任主要管理者的租借地。 其中有些人被雇用为警察,成为各地打击犯罪、维持社会治安的重要武装力量。他们如同维持身体正常运作的血液一般,成为大英帝国全球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书采用了全球史的观察视野,通过多层次、多类别的史料运用,讲述了锡克警察在上海历史舞台中从出现到淡出的过程,探讨他们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发挥的作用,阐释这一群体在全球的流动趋向,
本书介绍的是一种陌生的文化,一种“非本质/不在场的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本质与非本质——无住;封闭与开放——不在场的空间;光与影——不在场的美学;智与愚——在通往天堂的路上;陆地与海洋——思维策略;作为与发生——超越主动与被动等。
本居宣长是日本名望甚高的“国学大师”。他从日本和中国文学中提取并推演出的“物哀”论,在日本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日比较文学领域的一个焦点话题。本书从文献考索和思理钩沉,力求给读者呈现本居宣长“物哀”论的总体风貌和基本品格,与中日两国学界的相关研究相比,有颇为宏阔的视野和更为剀切的剖析,诸多新见解突破了关于本居“物哀”论一边倒的好评如潮,使“物哀”论还归本相。
作者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历时十多年创作完成此书。作者因车祸高位截瘫,他是一个比较坚强的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查阅资料,撰写此书。作者对中外历史文化做了深入研究。本书对日本历史文化的发展历史做认真的梳理,对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做了详细的介绍,对日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做了深入的剖析,探寻日本历史文化渊源,对日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特点和精神特质做了一定的总结。
本书是一部以洪水为研究对象的环境史著作,具体描述了中国1931年发生的长江洪水的历史状况和环境影响。通过史料挖掘与铺陈,一方面解释了洪水对当地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影响,另一方面讲述了人们对洪水的应对。本书试图以这场洪水作为出发点,考察了中国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发生洪水的历史脉络、人与洪水关系的变化、人们对抗和引导洪水的活动,进而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多发灾害的历史成因,回顾中国对灾害认知的不断加深,从而丰富对灾害历史研究的理解。
江苏省老区开发促进会于2021年下半年在当地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工作,调研普查的主要内容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完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现将调查工作报告出版成书,以伟人故里,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墓碑(群)/烈士陵园,综合性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个方面为体例成稿,是一册图文并茂的当地红色资源史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