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材料先进成型与加工技术丛书”之一。变形镁合金相较于铸造镁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能够满足大部分结构多样化零部件的需求。但因其密排六方晶体结构室温独立滑移系少,塑性变形后呈现显著的基面织构而表现出较低的成形性能,导致生产工序增加,综合成本增加。在新型变形镁合金开发研究中,微合金化是一种提高变形镁合金综合力学性能的经济高效手段,对合金晶粒细化、织构弱化以及第二相强化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本书详述了变形镁合金微合金化的强韧化机制,提出了微合金化变形镁合金增强增塑的成分设计理念,优化了微合金化
本书共7章。首先介绍超细晶粒钢的基本概念、分类、组织性能特点、研究现状及应用领域,高碳钢中的物相及显微组织特性;其次,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钢中碳化物的晶体结构及力学、电磁性能;最后,系统阐述超细晶粒高碳钢不同的制备技术与组织性能。本书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较为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各种超细晶粒高碳钢制备方法的组织性能特征及优缺点,以期为超细晶粒钢铁材料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本书可作为钢铁材料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
本书主要阐述电磁脉冲焊接的基本原理、设备研制、电磁过程、结合机理和评估技术。全书共8章,分别阐述电磁脉冲焊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动态、电磁脉冲焊接设备的设计与研制、电磁脉冲焊接的电磁过程、电磁脉冲焊接的结合机理、电磁脉冲焊接效果的评估方法及电磁脉冲焊接工艺优化。本书立足电气工程、结合材料加工与机械制造,系统阐述电磁脉冲焊接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关键技术与主要应用。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钢丝绳内部微动摩擦磨损特性和断裂失效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探析钢丝绳动力学特性及内部钢丝间接触力学行为,研制钢丝绳内部摩擦磨损模拟试验装置,揭示不同接触参数、接触形式、干摩擦、脂润滑、淋水、腐蚀、粉尘等复杂工况下钢丝绳内部微动摩擦特性和磨损机理,对比不同环境工况下不同接触形式钢丝间摩擦学行为,分析复杂工况下钢丝剩余强度及疲劳寿命演变规律,以及揭示钢丝绳内部钢丝断裂失效机理。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可供从事工程摩擦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以及
本教材按照项目编写,以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步骤为引导,将传统的课程内容——金属切削基础知识、金属切削刀具、零件的定位装夹方案、切削用量的选择、机床的选择、刀具的选择、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等融合于项目中。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典型零件图编写其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并填写相关机械加工工艺技术文件,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制订零件加工方案,选择相应的零件加工工装及设备,计算零件的切削用量,独立编写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的能力,为培养高端智能装备工艺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针对我国实际磨削加工智能化程度低,较难对磨削过热、砂轮钝化、磨削烧伤等进行有效预判,极易出现磨削能耗高、效率低、烧伤频繁、表面完整性差、磨削性能不稳定等技术问题,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介绍了磨削功率/能耗智能监控与优化决策软硬件系统、磨削过程监测海量功率信号的时频域特征提取方法、磨削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法、用户-基础-过程-知识结构的远程磨削数据库、磨削加工智能控制技术、磨削功率/能耗智能监控与优化决策系统应用及展望等。
本书基于油液健康监测的故障诊断技术与试验系统,制定在线监控装备在用油品的关键指标,实时反映装备在用油液的劣化、污染、机械磨损等状态变化趋势,及时预防装备(关键部件)重大事故的发生,为用户制定合理的换油周期与维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主要通过项目实例的形式讲解了UGNX12.0数控编程入门、平面铣、轮廓铣、孔加工、多轴加工、自定义模板与对话框、综合加工等。课程内容以内容前沿性、学用衔接性、学习建构性、能力融通性、训练创新性这“五性”标准为指导和引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能让读者在快速入门的基础上,稳步提升编程的知识与技巧。本书采用以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职业资格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施“学做教一体化”的思维,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在案例的操作中,融创新型教学模式于
本书介绍了板料成形与体积成形过程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对材料本构关系与成形过程中关键摩擦边界条件进行了描述与评估,阐述了典型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模与基本操作,并通过案例方式,分别阐述了弹塑性有限元法、刚塑性有限元法和刚黏塑性有限元法在零部件冷成形、温成形、热成形过程中的有限元分析,包括成形工艺、建模、有限元模型评估与应用等。
本书涉及材料热动力学(尤其是指相分离热动力学方面)、透明难混溶材料的组织原位观测和金属凝固组织研究三方面。本书结合透明难混溶体系的原位观测结果,系统地阐述了难混溶合金粉末内部存在的不同类型形貌的特点,并重点介绍了各类型组织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本书包含本领域多位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可作为高等学校材料科学和材料加工工程领域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智能型难混溶合金粉末设计和生产工作相关的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