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也是除南北极以外,冰川和冻土储量最多的地区。青藏高原除具有气压低、年平均气温低、太阳和紫外辐射强烈等气候特征外,还具有独特的水文和地形地貌等特征。本书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过程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悬浮物和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以及河流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上覆水体中好氧氨氧化微生物的分布特
新形势下,ESG行动成为平衡我国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具体落地框架,也是全球当前最为广泛的共识之一。本书立足于中国ESG各利益相关方的视角,汲取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本土的应用和实践出发,探究和审视我国企业、投资机构、第三方组织ESG行动,面对我们时代最基础、最紧迫问题,提出具体策略和解决途径。第一章探讨了中国的ESG驱动力和利益相关方;第二章结合理论,探讨企业承担ESG责任的动机、利益冲突与价值观融合;第三章立足于中国企业视角,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和业务重塑来实践ESG行动;第四章立足
本书阐述了资源循环体系的意义、建设理念、模式框架、生产要素组合等,提出了创建流程和数学表达,并以产业、要素等多元融合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循环体系的创新理论。本书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资源循环体系在不同领域多个成功的工程案例,并分享了低碳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相关知识。本书可供循环经济项目实施主体、规划设计部门、投资者、运行方和资本运作机构的理论工作者、企事业管理者、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产业经济、资源循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物流等专业本科与硕博研究生的专业辅助教材。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所在地,只有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保障,城市才有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书响应新时代的召唤,研究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地阐述评价大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原理,构建了“载体-荷载”视角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本书通过选取我国35个典型的大型城市作为实证研究样本,从水资源、能源资源、大气环境、土地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交通、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九大维度承载力出发,深入剖析了我国大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及问题,明确了我国大
在介绍孟加拉基本概况、人口集疏变化与地域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人居环境适宜性、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并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对孟加拉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适应性策略。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分州、国家,定量揭示了哈萨克斯坦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哈萨克斯坦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做出贡献。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过程复杂多样,建立起了跨空间尺度上物质流、能量流等复杂的社会生态关联关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和高强度工业化的一系列挑战,全球开始探索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转型路径,深入协调时空尺度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方位生态关系。本书在对当前全球的社会生态系统转型、转型分析框架和多学科研究的综述基础上,从城市代谢转型、部门能源转型、区域工业、农业和旅游的绿色发展转型等的全方位视角,分析过去十多年我国面临的区域社会生态转型挑战和空间实践。最后,本书从社会生态
本书基于《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诊断(2022)》中提出的“碳循环系统-过程管理”双视角,优化了体现八个低碳建设维度(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生产效率、城市居民、水域碳汇、森林碳汇、绿地碳汇与低碳技术)与五个低碳建设环节(规划、实施、检查、结果与反馈)的矩阵型诊断指标体系。本书展示了作者团队开发的数字化诊断系统,帮助挖掘诊断指标的数据,诊断了我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低碳建设水平。本书首次剖析了我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低碳建设现状、经验、短板与提升方向,为我国城市科学地发展低碳建设模式提供了理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论基础、演进历程、基本经验、时代要求、总体方略、实践路径、价值意蕴。首先,从理论维度挖掘和提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回答为什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其次,从历史维度梳理中国绿色发展的历史演进、总结历史经验,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要内容、目标指向以及实践典范。再次,从实践维度聚焦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从时代要求、总体方略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揭示和论证以绿色发展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
生态环境问题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我国跨行政区的地理形态分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区际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协调与联动现象。因而,如何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生态、经济等利益,是生态补偿必须正视的问题。本书在分析区际生态补偿模式、区际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区际生态补偿各方利益博弈进行分析,建立区际生态补偿的一般机制,并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区际生态补偿的机制进行了特别分析,最后构建了区际生态补偿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