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学中的管理文化为线索,介绍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管理思想,探究中国管理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演进,比较近现代国内外社会发展及管理实践,从国学的视角诠释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多样性管理等管理职能的原理与实务。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和掌握较为经典和实用的管理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与方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四个自信”,培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素质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馆开馆,于敏中出任正总裁,为纂修《四库全书》的主要负责人,常随乾隆左右。陆锡熊与纪昀(晓岚)同任总纂官,具体负责主持编纂工作。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间的五月至九月,乾隆都前往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于敏中随行,期间乾隆关于《四库全书》的旨意,以及于敏中的想法、相关事宜等,通过于敏中的书信,向在北京的陆锡熊等人传达落实。今仅存的56通书札,即是四库馆前期,于敏中与陆锡熊集中商讨如何编纂《四库全书》的珍贵史料。涉及内容极为丰富,举凡人员配备
本书为琚小飞四库学研究专著。琚小飞,安徽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长期从事清史、四库学、历史文献学等研究。全书24万字,总分五章,内容主要围绕四库学新材料与新视角展开,具体包含四库馆阁肇建、库书的抄缮撤改及补函、四库馆运作、四库相关图书的纂修、四库底本研究、《四库总目》的研究与考辨等诸多方面,均立足学术前沿,考据信而有征。全书所收文章大多曾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多数结论已得到学界检验与认可,又经作者潜心修润,增订失误,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四库学研究专著。
本书从天道、学习、事业、社会、修养、情感和智慧七个角度,选取国学经典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翻译剖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国学。作者毕近20年读书研究之功,耗费数年形成此书。本书是作者提倡的生活国学精髓的集结,力图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收获。
《国学概论选粹》共收录六种文献,包括洪北平《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马瀛《国学概论》、王易《国学概论》。
本书选择精良的版本,重新高清扫描影印,每本文献之后附录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前撰对作者生平、内容、优劣等进行简要说明。这次整理不止是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也是立足于存真传古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国学概论传本中选择菁华,以饗读者。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学习国学的重要门径之一。
丛书简介:
葛兆光讲义系列为葛兆光先生从教以来给学生们开授多门课程的讲义结集,均历其十多年之反复修订,其中既有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古代中国的经典,征引广博,不同于掇拾浮华;亦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考,研思深厚,尤其有裨益于后学。此系列可为读者之锁钥,使其在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时,亦可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中国经典十种》的修订本。本书凡十讲,涉及《周易》、《论语》、《老子》、三《礼》
《四库学》系连续性出版物,每年两辑,已经出版八辑。该书系第九辑,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四库记忆遗产研究、四库体系研究、四库目录研究、四库学理研究。具体内容涉及《四库全书》与藏书家、《四库全书》与中华文化传承、儒家文化与理论框架、《周易》中的公正意蕴、清代目录学家的著录补遗、四库馆臣求实精神、《四库全书》对于地域文化的意义、朝鲜士人眼中的《四库全书》及其衍生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国学论衡》系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学术集刊,旨在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研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理解和诠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世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以理性考量塑造未来中国文化和学术思考。本刊现为采取匿名评审制度的年刊,登载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编写一本为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国学通俗读本绝非易事。 《国学通俗读本》尝试有针对性地从传统文化经典中选材,依照《大学》“修齐治平”的思路,分“修身编”“齐家编”“治国编”“平天下编”四部分。编写形式为故事导读、名言节选、主题解读三部分。 《国学通俗读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特色、有创意、接地气,凸显实用性、趣味性、可读性。
“经”原先只是指代一种纺织工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逐渐变成了唯指孔子亲授的儒家五经的专称。朱先生认为,自独尊儒术,占统治地位的经学便以学随术变为主导取向。所谓“学随术变”即司马迁首先揭示的“以经术缘饰吏治”,据经传释义争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朱先生治学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多角度审视历史,尽力还原其真实性,本书正是朱先生据自己的观察,为经学史提供的一种全新视角。